多少年来,人们已经习惯把财富与幸福画成等号。一直以来,人类都在致力于追求“更多”及“更好”,总是想用更多的食物,更多的金钱,带来更好的生活。但时至今日,“更多”与“更好”已经不能画上等号。工资待遇只是幸福指数的重要部分,但不是全部。工作以及生存环境,公平、公正以及人的尊严等等,都是幸福元素中无法替代的重要分子。 在自然资源逐渐耗竭,环境危机日趋严重的今天,毫无限制地追求经济发展的模式已渐渐不再适用。为此,比尔·麦吉本大胆地提出了“幸福经济”的概念。他认为,我们应该开辟新的经济发展道路,而不是一味地加速经济扩张;我们应该集中精力在社区范围之内发展经济,而不是建立巨大的、集中的能源开发体系;我们应该鼓励并支持郊区、村落等的自主发展,而不是无计划地占用山林农田以建造厂房。作者在本书中为自己的观点举出了许多令人欣喜的实例,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比尔·麦吉本先生所著的新作《幸福经济》一书,系统性地解读了当代的幸福理论。 历经两年的华尔街金融危机,非但没有画上句号,而且还引发了欧洲债务危机,世界经济面临两次探底的可能。自然环境方面,全球气候性灾难不断,人类对于大自然来说已经严重透支;社会环境方面,各国贫富差距日益加大,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格局,激化了社会矛盾。 世界各国长期以来大都将GDP的增长,作为衡量政绩、国力的主要标准。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全球的自然灾害增加了三倍。本书警告读者:如果人类继续急功近利,掠夺性地发展经济,环境恶化的速度将超出我们的预料,地球亦将走向毁灭。 毛泽东说过:“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必然王国”是指人们对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无能为力的状态。而“自由王国”指的是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成为自然界从而也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的一种状态。 人类这艘巨轮,要想到达“自由王国”的彼岸,研读这本《幸福经济》,会从中找出远航的指南针。 “更多等于更好!”这个观念,几乎主宰过去三百多年的人类经济思维,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城市一个接一个兴起,在吸引诸多农村人口,创造出一阵的兴旺之后,却往往随着世界体系成立,产业转移,而一个接着一个衰败没落。城市垮了,农村却未必复兴。山穷水尽的,不仅是看得到、摸得到的自然资源,更多的是,原本自给自足的地区。 新世纪以来,“全球化”趋势,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与此同时,另一股“反全球化”,或者说“反世界体系”、“反全球分工”,甚至“反对无条件追求经济成长”的反省势力也愈行壮大。本书即可视为其中之一。作者从质疑“更多等于更好”、“财富增加等于快乐增加”开始,反复论证三百年来人类经济发展模式,以及所引发的种种弊端,从而建议其他几种推动经济的方式,用以减低能源消耗、降低排碳量,减少地球压力,且还能让人类更加满足。本书的中心论述透过数据、经由实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永续经营”的可能。 本书作者不仅提出了“幸福经济”的概念,而且还把“幸福经济”上升到“文化”的范畴,使得该书比同类的书籍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挖掘得更深,从而具有更大的含金量。比尔·麦吉本对于“幸福”的诠释,既有抽象的理论,更有具体的实例。书中所倡导的“幸福社会”,穿越时空,覆盖大众,是一部典型性与普遍性有机结合的经典之作。既合适精英阶层研究,又合适草根群体阅读。 今年以来,党和政府不但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的设想,而且还第一次将“幸福与尊严”,写进了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温家宝总理提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比尔·麦吉本的《幸福经济》反对财富掠夺以及社会不公,是对高工资、高消费、高生产带来的资源和环境的高损耗模式的批判。书中发散着财富分享的三公思维;书中提出的“有限制地发展经济”的观点,或将对保护资源与环境产生积极的意义;书中倡导的“折中与妥协”的模式,有助于减轻劳动者的“高压锅”般的压力,缓和紧张的劳资关系。 当然,中美两国毕竟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基础差异也很大。我们在阅读比尔·麦吉本著作的同时,应该结合本国的具体国情,有选择地加以吸收与采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