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湖北、湖南、安徽等中部省份调研时了解到,随着近几年经济提速发展、能源结构调整加快和群众生活水平全面上升,中部地区不少城市天然气供应频频告急。业内人士指出,天然气供需矛盾加剧固然有能源稀缺的客观事实,但现阶段的重要原因还在于缺乏类似于国家电网一样能够进行科学调度的输配网络,上下游之间难以做到计划有序,建议在中部省份尽快建立起科学调度的天然气输配网络。
华中科技大学能源学院姚洪教授认为,由于中部省份使用天然气的时间都不长,缺乏调峰经验,难以化解天然气供应的长远之忧。在历史上,在有限的供气区域和有限的城市范围内,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调峰能力很强,需求量大的季节开启调峰气井,问题自然就解决,也就不存在“气荒”。如今,中石油、中石化等成为全国天然气供应的“上游”,各个城市的供气企业成为中间环节,城市和用户则成为下游。
安徽省天然气公司总经理李春英对眼下天然气供应管理的实际情况表示很担忧,她认为天然气这一事关国计民生的资源产品在这方面并没有达到精细化水平。一般来说,是各城市提前上报全年供气总量,除以365天后,再乘以一个1.2至1.5的系数,就得出峰值的供气量,这在很多时段是与实际需求是脱轨的。除沿海城市外,其他大部分城市既没有LNG的储气调峰设施,又无法接收沿海城市的LNG用于调峰,才凸显出温度一下降、气源就紧张的供需矛盾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非常需要建立一个常年供气的动态平衡系统标准,即各个城市上报常年用气量、季节性变化、小时峰值变化,经过调查研究最终核定数据后,建立一个需求数据库。
姚洪说,能源调度必须是一个上下游紧密相连的系统,要跳出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的单纯生产视角,对上下游供求关系的分析和研究同样也应在这个系统之内,最终整合成为一个具有战略思维的研究部门和执行机构。在此基础上,中石化、中石油等企业可以从组织到实际操作方式借鉴国家电网的成熟模式,逐步建立一个可科学调度的天然气输配网络,以确定在全年每个时段给各个城市的供气指标。
姚洪认为,目前我国天然气供应管理也存在体制障碍,政府公共服务功能完全被“企业行为”所代替,各个城市输气合同由上游和中间环节企业签订。而在这二者之间,上游绝对强势,中间环节绝对弱势,根本不敢跟上游讨价还价,地方政府被拒之门外,对能够分配的气源心中无底,也就没有办法制定特殊时段的应急预案。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没有建立一个科学的动态平衡管理,因此对很多城市输气管线的建设,也与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脱节,进而引发输气能力不足,特别是主管网与各个城市连接枢纽——分输站输配能力不足的问题。于是,在缺气严重的“卡脖子”时期,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即使“上游”加大供气量,分输站也没有办法将增加的供气输入城市。
因此,从公益角度出发,对天然气这种特殊的商品,地方政府应该与上游、中间环节企业在谈判输气合同时坐到一起,成为有话语权的第三方。对自己能分配到的常年和应急气源心中有数,地方政府在推动产业布局、宏观调控用气需求以及确定气荒应急预案方面,才能发挥作用。
长远看来,应把生产、管道运输、销售分开。国家应着手相关产业政策,规划国家管网及相关贸易体系,以便将来把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三线,川气东送以及沿海辽宁大连、河北唐山、山东青岛、江苏如东、浙江宁波等地LNG接收站连成一个综合供应系统,气源除了海外天然气外,还可以考虑引进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真正做到天然气资源共享共用。开放后的管网运营应且具一定公共福利性质,坚持低利润原则。
同时,政府还应成为监督储气调峰设施的主体,加强市场监管,保障安全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