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陆是一个数控专业的职高生,历经三个月还是没有找到工作。其原因一是工资不高,二是企业没有迫切需求,三是即使找到工作也是一个普通工人。
按常规推理,中国处于后金融危机时期,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这其中离不开一大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但为何出现职高不“高”的现象呢?
据了解,目前一些大企业,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由于其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先进,实务操作机会多,但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投入不够,甚至只使用不培训,一半以上的企业用于技术工人培训的费用不到职工教育经费的20%。
在企业内部,高技能人才与科技人才相比,工资待遇偏低,且比较普遍。有的企业虽然实行了高技能人才津贴制度,但幅度不大,没有起到激励作用。而技能人才由于其技能的专业性很强,所承担的失业风险也相应较大。待遇低与风险大的反差,导致许多青年工人想改变职业身份,加入到待遇高、风险小的管理者行列和专业技术人员行列。
目前对于职高生有个说法,“想当技师必须熬三龄”。“熬三龄”是指一要熬工龄,二要熬年龄,三要熬厂龄。由于受比例、年龄、资历限制和技师考评没有形成制度化,许多优秀青年技术工人即使达到了技师、高级技师的技能水平,但因“三龄”短,也难以得到及时晋升。这是导致企业培养、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因此,社会环境对培养高技能人才不利,多数人不愿从事技术工人。据调查显示,只有4%的青年愿意当技术工人,想当老板的青年是愿意当技术工人的4倍。
虽然各级政府和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还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技能人才培养还没有形成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在技能人才评价方式上,没有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并注重职业道德和职工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在技能人才的激励上,大多没有建立鼓励生产操作一线技能劳动者钻研技术业务,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收入分配机制。
在企业外部,由于没有给技能人才创造灵活的流动环境,因而也没有达到使技能人才在流动中实现应有价值,以逐步提高技能人才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从而达到鼓励技能人才投资的目的。
其实,对于企业转型和升级,人力资本和制度资本有一定的相互替代性。在给定的自然资本的情况下,如果挖掘其最大潜力并使市场达到最深化的地步,那么人力资本或者制度资本则会是起决定性因素。
总之,职高不“高”影响产业调整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