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上市公司的半年报相当于孩子的“期中成绩单”,而等待回报的投资者则相当于望子成龙的“父母”。本周二,当沪深股市1947家上市公司的“期中成绩单”全部亮相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父母们”不仅乐呵不起来,而且还相当的尴尬。 统计显示,有可比数据的105家创业板公司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同比只增长了25.7%,明显低于全部上市公司同期41.2%的平均增幅;在净利润同比增长翻番的公司数量上,创业板公司只有7家,占比不到一成,而本该“更稳重”的中小板公司的占比却达到了两成。最令人难以接受的,是有些创业板公司上市几个月业绩就“变脸”,甚至出现亏损。 创业板在10个月前“呱呱坠地”后,一直被市场捧作“惯宝宝”,“理所应当”地享受着高发行价和高市盈率的超常“待遇”。对此,投资者默默“忍受”甚至有点“纵容”,之所以这样,全因为他们在内心巴望着创业板公司日后或许能交出一份高成长的“成绩单”。现在看来,现实和期望落差巨大。更令人尴尬的是,创业板整体股价水平仍高高在上,昨日(9月1日)的动态市盈率为68倍,既远远高于深市主板的31倍,也高于中小板的51倍。市盈率越高,股价风险越大。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父母们”来说,承受了较高的投资风险,却换不来较高的成长性回报,风险和收益如此不配,自然心里抹不直。 如果说,以前我们对创业板的股价泡沫多少还有些“慎言”,因为毕竟存在着这样一种可能性,即创业板的股价泡沫是暂时的,未来会被高成长业绩所稀释,那么,今年的“期中成绩单”显然让人们清醒:高成长落空后的创业板不仅有泡沫,而且的确风险巨大。 当然,投资者迄今看到的创业板风险还仅仅表现在股价波动上,这和其它板块并无多大区别。不过,种种迹象表明,投资创业板本来就有的更大风险正在“兑现”。有消息称,深交所已向证监会上交了关于创业板直接退市制度的正式报告,建议及早明确地建立创业板不同于主板的退市制度。概而言之,创业板直接退市制度将不再实行长时间的退市风险警示,不再强制退到下一层次市场挂牌继续交易,其要点一是直接退市,二是快速退市,三是杜绝借壳炒作。 目前已有260多位亿万富翁诞生于创业板。原始股东暴富的路径是股票上市,而一旦股票退市,曾经急剧膨胀的股价必将从哪儿来再回到哪儿去。上市带来的财富已被原始股东分享,退市带来的损失注定将由投资者承担。 创业板目前的“尴尬”部分是因投资者而起。因为,没有投资者在新股发行定价特别是在二级市场炒作上的推波助澜,创业板整体股价水平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骑虎难下”。在半年报的“试金石”启用后,投资者应对先前存在的只重概念不问业绩的“爆炒”创业板的非理性行为有所反思,并对今后的投资采取更审慎的态度。否则,退市的“板子”一旦落下,后悔晚矣。 这方面,保监会对保险资金运用的约束值得借鉴:按照相关规定,出于风险管理的考虑,保险资金不得买入创业板股票。保险资金这样的机构都有所为有所不为,何况普通投资者? 感到“尴尬”的不应只有投资者。8月6日,创业板顺利实现上市公司总数过百。目前,创业板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八成。看起来创业板的规模扩张顺顺当当,纳入板中的公司也中规中矩,但为什么设想中的高成长属性未能体现?创业板为何“创富不创新”?股票是用来投资的。虽然创业板的上市审核较之主板、中小板更严,有约两成的公司申请被“打了回票”,但从“期中成绩单”看,监管层有责任更多站在投资者的角度上把好审核关,筛选出符合投资者要求的、真正具有自主创新技术的、新兴成长性企业充实进创业板。 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创业板在我国还属于新生事物。既是新生事物,就不必求全责备。随着包括直接退市、投资者保护在内的各项制度的完备或完善,创业板的投资“尴尬”应该会越来越少。
|
|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