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维希·冯·米塞斯曾经给过一个标准:经济学家的首要任务是告诫政府,什么是政府不应当做的。按照这个标准,大多数早期的古典经济学家都是一个合格的经济学家。但按照这个标准,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没有几个合格的经济学家了。因为,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摇身一变成为了政府的幕僚,为政府控制经济而出谋划策。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真正的问题不是为政府选出一个较好的政策,而是告诉政府,这个领域你不能插手。或者说,这个领域是政府做不了的,因为根据经济规律,政府的强制手段是达不到目的的。
张维迎教授是一个异数。自出道以来,他就有着一个信念,坚定不移地捍卫自由市场经济。
改革伊始,1984年,张维迎才二十几岁,就发表了《以价格体制改革为中心带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这篇论文是国内提出“价格双轨制”的最早文献,同时也为中国后来的30年经济改革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在这篇论文中,张维迎意识到,市场价格是打压不住的,即使在最严苛的环境,它总是会萌芽,“自发出现的”。几十年来计划经济的禁锢,造成了贫瘠和短缺,也没能消灭市场价格,相反促使了许多偷偷摸摸的黑市的出现。而价格体制改革,其实是顺应大势,把非法的“黑市价格”变成合法的“市场价格”,改革只需要简单地为市场行为进行正名,而不需要许多触动根基的大动作。“价格体制的改革事实上已经在进行,只是很大程度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自觉地利用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多头价格的局面,坏事就变成了好事”。
而双轨制的改革则逐步地、在边际上把市场价格引入到计划经济当中。因此,对同一种商品,存在着两个不同的价格:“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这样可以在保护既得利益者、不激发剧烈社会政治动荡的前提下,逐渐建立起有效配置经济资源的市场价格体系,并通过扩大自由市场的范围,以市场力量迫使着旧的价格体制进行全盘的改革,最终确立起全新的自由市场价格体系。
这一阶段,中国的改革实际上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没有人明确地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做。张维迎的论文,实际上是一种新思维,打破了当时知识界的闷局,为中国的经济改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双轨制”是对的,权宜之计平息了不必要的争论,增进了经济自由,推动了社会进步。
当然,从经济学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张维迎的“价格双轨制”观点可能不算卓越的原创贡献。然而,一旦把当时的历史局限考虑进去的话,就必须承认,张维迎算得上时代的英雄,他的经济观念是超前于众人的。
这之后,张维迎的学术兴趣转向了对企业与企业家理论的研究。和所有站在经济学理论前沿的顶尖学者一样,张维迎也异常注重企业家才能这个动态的概念,而不是沉迷在一般均衡这样的静止、虚构的世界里玩弄着无益的数学游戏。他敏锐地追寻到了熊彼特与奈特的脚步。前者认为均衡描述的是一个静止的、循环流转的,不断重复过去的经济过程,而打破旧的均衡,走向另一个新的均衡状态的是企业家的创新行为。创新指的是改变一种生产函数。是对过去的生产过程的一种创造性毁灭。在熊彼特那里,企业家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如此重要,以至于被形容为:“企业家精神是资本主义的灵魂,谈经济增长而不谈企业家,就好比一部没有王子的《哈姆雷特》”。而奈特则指出,企业家的行为是面向未来的不确定性的,不确定造就了利润与亏损的存在。优秀的企业家总是能够比其他人准确的预测未来,进而满足较为迫切的欲望,赚取利润。
张维迎秉承了这两位经济学巨擘对企业家的重视,强调企业家利润的社会意义。他为企业家辩护,鼓吹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认为进一步的改革就是培养新一代的企业家,释放企业家才能,促动经济的发展。然而,这种观点却被许多头脑简单的人视为张维迎在为有钱人,为权贵辩护。在大众的仇富心理的驱动下,张维迎甚至被扣上“御用经济学家”的帽子。他的言论常被断章取义,他的观点常被故意歪曲。张维迎因此成为了中国经济学界最受争议的一位。
张维迎是孤独的,如今,那些在观点上曾经是他的战友的人,都成为了他要反对的对手。当其他人转向凯恩斯,转向了那种“市场大体上不错,但是有时候需要政府管一管”的干预主义时,只有张维迎一个人坚守着市场的信念。在2008年的金融海啸中,中国经济学界只有张维迎承接过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特立独行地呼吁政府不要救市,呼吁一个健全的货币体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