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作为国美第一大股东的黄光裕在陈晓团队交出同期增长30%的业绩时,却要求撤消陈晓的董事局主席兼执行董事的职务?为什么国美董事会一方面宣称黄光裕事件对国美影响不大,另一方面却坚定地推行“去黄光裕化”? 8月4日,国美电器收到黄光裕控股的ShinningCrown公司要求撤销国美董事局主席兼执行董事陈晓、执行董事孙一丁职务,提名邹晓春、黄燕虹为公司执行董事等的信函。 陈晓团队迅速作出反应,8月5日,国美电器向香港高院起诉黄光裕。 8月6日,国美电器召集全国总监级以上视频会议,总裁王俊洲首先发言,表示不支持撤除陈晓职务的决定;随后副总裁魏秋立宣读“致员工书”,接下来的事情比较有戏剧性,所有参会高管开始抓阄,抓到的就要现场表态:你站在谁那边? 投资者更关心公司是否有好的业绩,更关心能不能有越来越高的投资回报,如果这出“闹剧”已开始让投资者对当下的管理层有了不信任,也没什么可奇怪的,因为投资者已开始疑惑:你们的精力究竟放在了哪里?
国美业绩明升实降
据业内人士估算,目前国美和苏宁销售总和占整个电器市场的比例不超过30%,电器连锁销售市场饱和量应该在50%—70%,而这20%以上的市场扩展份额,谁先布局就归谁。 “国美+永乐+大中”已被苏宁远远甩在身后。国美第一季度盈利5.32亿元,半年报约盈利10亿元,苏宁的半年报则显示盈利20亿元。 自从黄光裕出事,国美的销售业绩一直下滑到今天,未见复苏迹象。业内人士说:“一旦下滑成趋势,想再拉回来都很难。苏宁向上势头不减。” 其实,国美的财务数据还是很漂亮的,比去年同期增长30%多,业内人士认为这不值得骄傲,因为无法与竞争对手的增长速度相比,从某种角度讲,这就是退后。事实上,国美2009年财报显示,较2008年总营收下滑了7%,与2007年基本持平,而苏宁电器2009年营收较上年同期增长16.84%,同比增长33.17%。 国美将营收小幅回落的原因归于公司2009年门店调整。国美2009年关闭了189家门店,新开56家门店,门店总数降至726家,苏宁则达941家。 此前黄光裕执掌国美时,苏宁始终没有达到国美上市部分的60%,黄光裕一直把竞争对手销售额达到国美2/3处设为安全底线。陈晓接任后,这个底线被竞争对手轻松跨过,即使国美把大中和永乐装进来后,也比苏宁差了许多。一段时间以来,黄光裕事件成为陈晓团队的最佳理由。
“去黄光裕化”并非核心
黄光裕事件对国美的影响有多深要多久?国美电器一直声明该事件对国美影响不大,国信证券分析师也这么认为,并且将逐渐减弱。业内资深专家刘步尘也认为,黄光裕案已有定论,国美也基本走出了负面影响,企业不再需要强调“去黄光裕化”。 某国美董事会高层透露,国美受到黄光裕事件的影响确实很小,就像当年创维黄宏生出事后,企业平稳度过一样。即使对企业有震荡,也不会一直持续。现在如果再因销售下滑而强化“去黄光裕化”,那就不是出于公司发展的需要了,而是某些高管试图通过拉长“去黄光裕化”周期,掩盖其彻底控制国美的真实目的。 听说黄光裕仍然每天非常关注新闻,国美业绩下滑得如此迅速令他始料不及且心痛。作为创始人和大股东,采取一些措施和调整以避免国美这艘大船慢慢沉下去也是情理之中了。 业内人士分析,导致国美业绩下滑,门店数量急剧下降是首因。家电行业的人都清楚,连锁渠道要改变原来攻城掠地式的粗放型管理模式,转而提高单店盈利能力,进行精细化管理这的出发点没有错。 提高单店能力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可以加强每个店的管理水平,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单店的盈利能力和销售能力。但是,不能简单地采取关店方式,把一些平均赢利能力低的店关了,这样单店的平均值虽然上去了,数据也确实很好看,但并不一定能如愿所偿。 店址布局应该是战略性的。要做战略储备,要考虑未来的增长以及制约竞争对手,这好比是打仗,有些要害可能很占资源,但必须要占。从单店来看,可能不划算,但从全局来看,却有很大的战略意义。 把盈利能力差的店一下全关,短期目的是达到了。单店的数据也好看了,但浪费了多少资源?原来对门店的投入全部没有了,战略意义上对竞争对手的掣肘亦不复存在。前期厂家的投入、广告的投入全部归零。 正是这些不恰当的举措令国美倒退到了2007年,导致国美近一年来业绩不断下滑,盈利能力非常糟糕。不知国美董事会将国美这艘千亿级的大船驶向何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