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遥:新能源具有长期投资价值
2010-08-11   作者:  来源:金融界读书
 

  王遥,经济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副研究员,理财研究中心副主任,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北京银行博士后,致力于财经领域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低碳经济,绿色金融以及资本市场。

  问:其实说到低碳经济,多数人还会联系到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从那次会议之后,低碳经济才开始大规模地进入我们的关注的视野,其实,低碳经济提出也已经由来已久了。联合国会议已经举行了15次。王遥,你给大家介绍一下,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王遥:应该说这个低碳经济实际上是英国它最早提出来的,在2000年提出来的。为什么会有提出这个低碳经济,因为这个发达国家经过这么200多年发展之后呢,产生的高能耗,高污染等等,使得全球气候就产生了一些很大的问题,比如说我们现在经常会看到自然灾害频发,也体会到现在天气很异常。所以早在20世纪初的时候,英国作为这个首要第一个国家,它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那么什么是低碳经济呢,它是可持续发展里面,我们说,我们这个国家还有这个世界要发展的话,它必须要遵循一个可持续的理念。
  我们不能说,我们现在发展了,我们未来的子孙可能就因为我们这个能源消耗,他就没有那么多资源去利用了,而且也许我们的这个天气已经变化到让他们无法生存。所以是在一种这个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还有产业创新,还有新能源开发等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这个化石能源,等等,煤炭还有石油等等这些高碳能源的消耗。那么减少这个温室气体的排放,然后达到经济社会发展,还有生态环境保护生存目的,也是一个造福子孙后代的一件事情。这样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这个低碳经济提出来之后呢,其实各国也开始非常关注,事实上在这个低碳经济提出啊,也跟我们之前一直在讨论的这个气候变化的问题也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在这个19世纪,1896年的时候,就有科学家首次提出,人类排放导致了气候变暖这样一个事情,那么在这个200年前呢,争论很多,有的科学家提出说这个气候是在变化,但是是在变冷。有的呢,又坚决地表示是在变暖。有的人说气候在变化中,它是自然规律,跟我们这个人类排放没有关系。所以这种争论一直在进行,但是就是从英国提出这个低碳经济那个时候它一个背景,也就在于在1981年的时候,整个全球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的温度,所以呢,那么各国政府就开始坐在一块去讨论。
  比如说有个政府气候变化委员会,它就发布了四次的评估报告,就是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在它的报告中呢,有大量数据证明,就说气候变暖,便显得这是由人类排放引起的,所以低碳经济在这种背景之下提出来,它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这个温室气体排放,使得可以我们更有效地利用能源。
  问:其实也就为了保护环境,造福子孙。
  王遥:对,这是一个可持续的概念。
  问:你在那本书里也说过,是低碳经济时期,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化革命以后的第四次浪潮。其实关于低碳经济在中国是否可行,很多专家都有不同的意见,有的人认为,这是大势所趋,必须要发展。有的人认为低碳经济会制约中国经济的发展,您是怎么看的?
  王遥:我是这么看的,刚才我们一直在说,它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这么一个理念在里面,那么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讲,就发展低碳经济,它肯定是必须的,尤其就说对于中国来讲,因为现在中国实际上,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大家已经非常关注它了。而中国又是温室气体排放最大的国家,所以呢,它这个,而且我国未来,因为我们现在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的国家,那么我们现在的城市化比率还不到50%,我们未来肯定还是要大规模地进行经济建设,也就是说,这种大规模的高速的增长,也就是城市化过程,也就伴随着一个基础建设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要消耗很多的能源啊等等这些。
  所以对于未来得这种预期来讲,全世界的眼睛也就在盯着中国,那你在这种预期之下,你的经济发展模式还是这种粗放型的话,还是这种高消耗,高污染这种模式之上,其实这个可持续很难维持的,我们的产业结构,还有能源结构也是非常不合理的。目前呢,我们现在这个,我们是以制造业为主,而且工业产品的这个比率要比这个服务业和农业产生的这个温室气体要多,而且多数集中在工业领域,所以现在是这么一种情况。那么未来刚刚我也说了,这个大规模的城市化啊,基础设施建设又增加了要对能源、水资源还有原料资源的需求,所以这种低碳的这个模式在中国,我认为是更加必须的。
  就是从中国自身的这个发展角度来讲,可能从短期来看呢,会带来很大的巨大的成本,但是从长远来看呢,如果你现在不做,那么你未来想做的时候,可能你的这个成本已经是非常巨大的,你的环境已经破坏的不可持续了,所以我就觉得,在中国来说,我不是很同意说,中国因为这样会影响中国的这个经济增长,所以我们不应该去发展低碳经济,甚至有人说,这是发达国家的一个阴谋,我不太认可这个观念。我认为就是说,发达国家它提出低碳经济是出于它自己的一个发展的需求,这也适用中国,我觉得这是适用全球的。
   问:但是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是美国,他们当初也是针对中国,目的就是为了拉动进出口的那个顺差,以便形成贸易,所以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我们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是必然的,但是也一定要有自己的立场。你认为中国应该站在一个什么的立场来发展低碳经济呢?
  王遥:这个就是说,像英国、美国他们提出低碳经济,就说矛盾针对中国,我觉得这个可能你要分开看,我是这么认为的,就是其实他提出低碳经济,像我们刚刚讲的那个英国的例子,它提出这个来呢,它实际上是出于它自己,它们的一个发展的需要,我们说这个,当然可能在其中,我们也可以很多经济学家进行的分析,说比如说欧盟,他们因为生态提出标准等等都是在他们那,他们可以举着拿着这个大旗来限制中国的这个产品的生产等等,这在无形中相当于遏制了中国的发展,这是一种观点。当然这可能会产生这样的影响,但是呢,对于中国来讲呢,我不觉得就是,国外它提出低碳经济的矛头是指向中国的,它更多的是出于自己的一个发展需要。
  而中国呢,它出于它的发展,它也是需要这个发展低碳经济的。我在刚刚回答你前面的问题也说了,就说我们不能够认为发展一种,就是我们发展低碳经济也好,包括我说的这个,我这本书写的碳金融也好,是为了应付国外的这个压力啊等等这些,当然这压力是存在的。但是更多的是处于我们自己发展的需要,所以这个立场上来讲,我们认为,首先中国这个要保持一个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自身发展的需要,是这样的,当然其次,我们要通过国际谈判各个方面保护自己,因为毕竟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发展还是首要的,这个要不是很不公平的,因为这个国外是进行了200多年,他们有200多年的这个工业发展阶段,他们是发达国家了。
  而在这200年中,他们对气候变化的这个责任是最大的,也就是说,他们使得这个气候产生了影响,但是作为我们中国来讲,作为很多不平常的过程来讲,它承受的这种伤害,所以我们在《联合国气候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中就提出了共同的责任。那么在这个责任之中,也就是说,对于发达国家你应该承担主要的减排责任,因为你必须为这个气候变化买单,而中国和更多的不发达国家来说,我应该是,就是在短期内,在一定时期内,我是不承担这个责任的。当然我有这个减排的这个,出于大国的责任,我有减排的义务,其实我们中国政府已经提出了非常多的这个节能减排相关的政策了,已经是在在大步地往前走,所以这也是我们作为一个大国一个责任的一个表态。
  那么,但是发展对于我们来说是首要的,我们还是要采取步骤,分阶段地,一步一步地来,这个低碳经济不是一蹴而就,不是我说低碳经济,我明天就低碳经济了,肯定要经过一个阶段,一个过程。
  问:是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王遥:对,是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所以呢,这方面呢就是,当然国外,像美国,尤其美国,它可能会对这个中国施加很大的压力,包括欧盟,他们可能采取很多的方式,比如说碳关税政策,而且他们,像欧盟2012年可能要排放这个,要对这个国际航空业,就是你飞机飞到我欧盟地域,你就要实行碳减排,也就是强制我们的航空业加入了他们减排行为之中,所以会采取一些行动。所以中国面对这种压力,中国也要采取措施,一方面我们保发展,一方面要节能减排,就是使得这个能够在一种比较良性的发展阶段去运作,我觉得这是很关键的,就是这个阶段很重要。
  问:然后联系到现在,我们当前比较热的话题,就是国际能源机构发布消息说,中国已在去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虽然国家能源局立即否认这个说法,但是很多人仍然会心存疑虑,毕竟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这几年的经济发展特别迅猛,那么中国的能源消耗大概有多大?中国的能源消费的结构大概是什么样的,您给我们介绍一下?
  王遥:怎么说呢,就是说,具体的数据,我相信那个我们的能源室有公布,但是从这个能源消耗结构来讲呢,煤炭是我们一次能源的主要来源,占比大约在70%,而我们说,在各种能源中,煤炭它这个二氧化碳的排放是最大的。也就是说现在我们国家的80%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都是来自于煤炭燃烧,也就是说这个比例是非常大的。而且在未来来说,我们要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这种,这个方式是相对来说比较困难的。
  对于资源,我们自己这个资源以及这个成本各方面,就是改变很难。所以我们现在关键要做的,要减低能耗,提高能效,从这个中积极发展这个可再生能源。也就是说我们最主要做的就是刚刚讲的这个低碳经济,最主要做的就是节能减排,一个是这个发展新能源等等这些角度。确实中国现在这方面的压力也是非常大的,还有这个能源署也预测,假如说我们中国没有采取一个切实可行的这个政策的话,要保持现在这个GDP增长,比如说我们现在是每年假设是8%的GDP增长,那到了2030年的,我们的能源需求将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就是这么一个数据。那么在2015年的时候呢,我们可能会取代美国,成为最大的能源消耗国。也就是说,它现在已经提出,中国已经是能源消耗,那么这个事实是迟早会发生的。
  问:中国离着第一的位置已经不远了。
  王遥:对,已经不远了,这个只是说,它可能说你现在已经达到了,那么根本我们的统计数据还没有,但是未来这个事实是必然的,可能我们是要成为能源消耗最大的一个。那到2030年,我们可能要占到,这个能源消耗量可能要占到全球总量的25%,这就是一个很大的一个数据,你像全球这么多国家,我们一个国家占到了25%。而且根据国际环境署,它的这个案例分析,到了2030年,我们由化石燃料产生的这个二氧化碳如果保持3%的增长,总排放量可能就要达到120亿吨,那么占整个全球的这个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
  问:这个数据相当大。
  王遥:对,这个数据相当大,而且在这么一个大的数据一下,我们面对的国际压力就会非常地大。
  问:现在已经本身的国际压力就比较大了。
  王遥:对,就是这样我们在国际谈判中,我们就会处在一个很不利的地位。因为我们说,所以我在这本书中其实也谈到了,分析了就是中国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发展碳金融,事实上国际减排压力也是其中一个。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这种减排压力之下,中国你只有走一条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这个低碳经济注入,你才可能减低排放,控制污染,而且保护我们公民的健康。为我们的这个后人保存更多的自然资源。那么后人有这样的资源,他也能够有一个持续的经济发展,这就是一个可持续,还是又回到我们那个主题就是一个可持续的概念。
  问:因为本身这些能源都是一些不可再生的。
  王遥:对。
  问:如果咱们一个劲地消耗,早晚会有枯竭的一天。
  王遥:对,比如说人家日本就非常聪明,日本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在我们山西买煤。
  问:他们资源相当匮乏,他们只能那样。
  王遥:你知道他们买煤的时候,他把它封存起来,埋到他们的这个海底下,这样的话,等到他们的子孙后代就可以把它挖出来用。而我们中国是在不断地供给,现在是我们也快成为,也要进口这个煤炭了。所以就是说,这个还有一个思路的问题,就是我们眼光要放得长远一点。你说卖煤,其实他们卖煤是以很便宜的价格卖出去的。而我们以后要进口煤,我们的价格肯定会比这个高的多。所以这是一个很不划算的一笔帐。
   问:我们聊了这么多,大概对低碳经济有所了解了,那么但是关于碳交易呢,有很多人疑惑,因为碳本身比较抽象,而且也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商品,但碳交易是怎么回事呢?
  王遥:碳交易,其实像你刚刚说的,碳这种东西本来在我们来说,它怎么可能会成为一种商品呢?它就是一种气体,一种二氧化碳排放,但是呢,首先呢,要解释它之所以要成为一种商品,它的这个解释它的性质,我觉得要从三个方面来讲:
  首先它是一个科学问题,因为就是刚刚我讲的,我在前面讲了,这个气候变化的问题,那么在IPCC它有2500多名科学家通过计算,就得出了人类排放导致的气候变暖,那么变暖就引起了很多的,不仅仅是说自然灾害等等,其实自然灾害就导致了这个经济损失,这种经济损失是非常巨大的,其实我们从我们身边的例子也能够看出,就是我们温室,我们高温等等这些,都给我们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这种损失就是在你之前来说,你是不可控的,所以你只有去从源头去找,我们怎么样才能控制这个二氧化碳,因此这个事情当今你要使得这个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时候,那么它就成为一个,就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了。它就成为了一个国际政治问题,和这个国际经贸问题。
  所以它第二是一个国际政治问题,当然国际政治问题,那么我们说现在大国都在谈判。去年哥本哈根会议已经吸引了全球人民的眼球,今年马上10月份马上在墨西哥坎昆。坎昆会谈什么样的结果,大家其实对今年的谈判不是特别乐观,因为各国坐在一块博弈的时候,它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的政治利益以及经济利益,其实它身后代表的是政党的利益。所以在这种背景非常艰苦,大家各国代表的利益团体不一样,所以坐在一块谈判的时候,他们的目标分歧相当大。
  你比如说,发达国家它的目的是想什么,它是想让你中国、印度的等金砖四国,要承担起大国减排的责任,也就是说,直接就会否定这个我们说的《京都议定书》下的这个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因为也就是双轨,但是从中国所代表的七国集团,对发展中国家来讲,他们目的是说你发达国家,你要承担强制减排责任,并且你应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资金和技术的转移,因为我们在这200多年中,我们受到的伤害是更大的,因为我们其实可以这么理解,这个碳,这个温室气体排放是一个公共品,也就是说我不论是在哪国排放,还是在英国排放,还是在德国、法国,还是在中国排放,它都排放到大气去了,它影响是整个的大气的气候,而不是说,你哪国的排放只影响了你哪国的气侯,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公共品,也就是说它具有巨大的外部性,因此在这么一个巨大的外部性,它就成为了一个国际问题,所以从中国来讲,作为排放最多的国家,你应该承担责任,而且作为不发达国家,由于我们本身的事实,各方面的条件很大,所以气候变化对我们的影响会比他们的影响要更大,这个可以理解?
  问:对。
  王遥:对,他们各方面的事实要好,比如说气候变化造成的飓风,造成的洪水,在他们本身是一个整个的环境非常好,也许对他们的经济损失造成的很小,但是比如说不发达国家,它的这个房屋结构,等等各方面都很差,一个自然灾害有可能摧毁了它的一个整个的经济体。所以这个不发达国家的承受的损失会更大,因此发达国家应该转移资金,转移技术补偿这个发展中国家,这是一个。
  所以呢,但是这个发达国家却不这么看,因此就形成了几方博弈,大家的目标是不一样,怎么样才能达到一个全球共同的一个协议,可能这个路程还是比较艰难的,但是我个人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因为大家共同的目的啊,就是要使得这个气候在,到2030年,和2050年,它有一个目标值,那么不能够再增长2度,就是整个全球的气温不能够再升高,如果再升高到2度以上的话,整个全球就会出现巨大的问题。
  问:可能有些国家就消失了。
  王遥:恩,消失了,有可能就是整个的,你无法预知到后面自然会碰到什么情况,我就很赞同有一个,我也忘了是哪位伟人说的,他说自然,你不能说你去改造它,而且你应该去适应它。我们原来说人定胜天这种观点我觉得是其实要有所改变,因为自然你只有去适应它,跟它和谐相处,它才会回馈你更多。假如说你不断地破坏,你不断地改造它,那么它可能给你造成的伤害会更大。
  刚才还谈到了,这是第二个问题,国际政治问题,所以由于它是一个非常一个国际公共品,那么大家要坐在一块博弈,因为它很自然就成为了一个国际经济贸易问题,这个问题。所以《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作为法律文件,它把它的排放权确权了,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一个点,因为只有确权了,它才能成为一个商品,就是事实上这是一个成本和效益,需求与价值,还有一个义务和责任的问题。所以一旦一确权,那么碳它就成为了一种商品,我们简称它好象是碳排放权,我们还把它叫做碳信用等等。成为一种商品,它可以进行交易,所以呢,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这个碳交易就是这么产生的。
  问:我们这本书的题目是“碳金融”,这跟碳交易有什么关系呢?
  王遥:是这样,我本身是学金融的,我在以前开始这个碳金融或者碳交易的时候呢,我就开始找各种资料,我就发现目前对碳金融实际上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就到底什么是碳金融?事实上很多人也许知道碳经济,因为现在报纸谈的很多,但是这碳金融到底是什么?涉及的很少,就包括我也找了很多国外的资料,国外的资料给的很多的是在谈这种气候谈判,世行的这个金融部对这个碳金融有一个定义,它就泛指以购买碳减排,就是碳排放权的这个方式来促进这个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项目的活动。就是你以购买碳排放权,所以它的定义是比较狭窄的,就是一个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交易相当于是。
  那么全球唯一的有一家《环球金融杂志》,它对碳排放权就简单地就简称为,它就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金融方案。那么就包括比如说天气风险管理,然后可再生证书,还有碳排放市场,以及绿色投资等等这方面。全球第一本关于碳金融的书是在07年出版的,我们石油出版社也出了翻译的书。有一位王震和王宇给它翻译的。这本书它对碳金融的定义有三个方面,一个就是讲它是环境金融的一个分支,另外呢,还说它是碳限制社会,什么叫限制社会?就是说,我由于要限制碳排放,所以我出台了很多监管政策,所以它把这样的社会叫做碳限制社会。那么碳限制社会会给企业主体,我们说减排主体实际上是企业,那么会给这个主体,经济主体带来很多的财务风险,同时它也会带来机会,实际上这个是从这个风险的角度去探讨了,但是他这本书比较遗憾的就是说,他谈到了各种产业,从产业的角度,风险的角度去谈了这个碳的相关话题,但是他谈到碳金融之后他就停止了,实际上他是引出了一个话题,引出了让别人去探讨碳金融。
  我刚才说这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那么从我们来讲,我们就给它做了一个定义,就是做一个尝试吧,因为大家现在都是在研究探讨的过程,所以我们就认为,碳金融它实际上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金融解决方案。那么碳金融它是一个体系,它不仅仅是某一个,我觉得应该从一个站在相对比较高的角度来讲,它是一个体系,它包括三个层次,三个体系层次,一个就是碳交易市场,那么这个我更愿意把它叫做碳金融市场。为什么呢,我后面再跟你讲。一个是碳金融市场体系,那么这个市场体系它就,碳金融它是包括了有市场,产品,还有这个要素,还有服务等等几个因素都要包括在内的,所以说它应该有三个体系,一个是碳金融市场体系。那么市场体系说,你严格包括交易主体,交易平台,就是我首先要有交易平台吧,事先得有人交易,那交易什么呢?就交易产品。等等,还有机制,我有什么样的方式在交易,就是一个交易机制,所以就是这个市场体系。
  那么同时除了这个在市场中做的人,我们说在市场之内和之外,它同时还有一个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也就是说,比如说银行、政权、保险、基金等等这些机构,还有一些中介机构,碳资源管理中心啊等等,它会围绕着这个碳交易市场会提供一些服务,以及会创造出一些产品来促进,我们说这个流动性非常得,市场流动性非常重要。
  实际上这些人是增加了这个市场的流动性,也就是第二个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
  那么第三个呢,是很关键的一个,就是碳金融政策体系。实际上碳交易市场它实际上是一个人为制造的市场,我前面也说了它产生出来的这个,那么它实际上政治气氛,就是政治意义非常重大,而且它还很以来国际气候谈判的走向走势等等。而且也依赖于各国本身的这个政策。我是不是去实行节能减排啊等等,所以呢,各国这个征服的这个法律、政策以及这个税收优惠啊,就是财政各方面的,还有监管啊,因为以后这个市场是一个很大的市场,那么它的监管也必须是,它也会产生风险,所以监管是必须的。所以还有一个政策体系。
  那么碳交易,我觉得碳交易实际上是碳金融的一部分,就是说这两者是不能等同的,碳金融的涵盖的范围是更大的,当然碳交易是核心。这是我认为的一个区别吧。
  问:我大概也了解了一些,就是您这本书出版,可能就为咱们国内填补了这么一个空缺。
  王遥:也不敢说是填补空缺,就是我自己还没有那么大的能耐,因为但是就说,现在呢,这个研究碳金融的非常少。事实上,这个市场本身就是特别不确定,不确定因素非常大,就是整个这个市场未来会怎么走,我相信咱们的政府也好,业内人士也好,包括我们学者也好,都处在一个相对比较明朗的状态。就说我想做的这件事情呢,先做一个总结,就是把我们现在的这个碳金融市场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全球的,我们中国的,发展到什么程度,我给详细地给写出来,因为其实这个市场有很多非常智慧的人,但是他们可能不像我是专门做研究的,我有时间把他们所有人的智慧给集聚起来,其实我就是想做这么一个。
  我在我的这个后期中也谈到,就是我可能这个观点也不是那么深入,也不是那么深引,分析的也不是那么深入,但是呢我试图去把这个整个全球的碳金融一个画卷,如果说它是一个画的话,我希望能把它展示出来,不是说谈论一些你知道这一点,人家知道那一点,那么通过这本书我希望大家看了之后,哦,原来这就是碳金融,我觉得这本书,这是我的第一书,《碳金融》是我的第一本书,我希望它的价值就在于这个。就是你通过我这本书能够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解。同时我也对这个中国进行一些分析,当然这些分析都是很不确定的,因为这个市场飞速地在变化,包括我在这本书出版的,就是在这个编校过程中,我不断地在修稿,其实修改的原因不在于我的错误多,而在于这市场变化太快,我原来写的一个东西,过了几天就变化了,就突然出现一个新的情况,我就不得不去进行修改,也是出于对读者的负责,我也怕一些专家、专业人士一看,这情况已经不是这么回事了,所以就是说这个市场变化太快了,而且不确定因素也很大。但是我希望我所做的这个能够去从一个基础的角度去做一些事情,这也是我们做学者应该做的。
  问:你还是比较先驱的,你做了这么一个集思广益的这么一个事情。
  王遥:对,应该是。其实我是被引入到这个碳金融领域的,我在此之前,我研究资本市场,那么之后呢,由于一个课题,就很巧,一个课题的原因我就做了碳金融,也是一个比较有前沿思想的一个政府部门吧,他们对这方面非常关注,就希望委托来研究,正好我得到了这个机会,那么我就开始找了很多资料看,然后去访谈了很多很多的人,所以我的这本书的后期特别长,因为要感谢的人太多,里面就是很多人给我提供了非常多的帮助,就是各个业内人士,就是包括,你比如说这个政府部门的,国家发改委的,北京金融工作局,东城区金融办,还有北京环交所,天津谈判交易所,还有这个上海,包括上海的环境交易所,通过电话跟他们沟通,然后我也会去做访谈,然后在各个业内做的碳资源管理公司等等各内人士吧,都很开放地接受了我的访谈并且给我,其实我觉得我就像一个小学生一样,就在这个领域,然后他们一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怎么回事,那么我又通过自己的总结,就把这个内容总结出来,我相信还是我还是有这个资源去做这个事情,但更多的广大的这个群众来说,他没有这个时机,也没有机会去接触这些,所以我的书就代替他们去做了这些事情,他们如果说对这个感兴趣,看了我的书可能也许就相当于跟这些专业人士进行了一次对话。
  问:您是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这本书就水到渠成了。
  王遥:对,就是说有很多的人帮助吧,我也觉得比较幸运,而且我本人是一个环境保护的创意人士,我很喜欢旅行,所以我其实在户外旅行中,非常注意保护这个。
  问:保护环境。
  王遥:保护环境,我也很提倡,我要是遇到的人,对于进行环境污染,我就会出面去制止他,我觉得这是一种责任,所以研究这个领域呢,也使我这个心愿达成一致,虽然我现在比如说跟环保部也合作课题,也是绿色金融方面的课题,我觉得做这些事情都非常有意义,就是确实是可以,比如说我最后研究出的成果,有可能是以后制订政策的依据,那么这个政策出台之后,可能就会对环境保护产生影响,产生积极的影响,那从我的角度来讲,我觉得我做了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问:也能造福后代了。
  王遥:但愿是,但愿能起这个作用。
   问:我们再回到咱们这个经济话题,其实有一种说法说是,现在几乎没有什么企业真正关注这个低碳经济,碳交易,您对业界的了解,目前企业的低碳经济和碳金融的认知和参与度如何?
  王遥:事实上我也特别感兴趣,就是在我开始做这个研究的时候,我在今年的寒假期间做了大规模的调研,我的一些学生,将近有20几个学生吧,他们正好回到他们的家乡去,那么在此之前,我们就设计了一个问卷,就是对于现在企业也好,民众也好,金融机构也好,他们对低碳经济到底是怎么理解的,所以我就有这么一份问卷发给大家,之后呢,我是发了800份问卷,最后回收了有效问卷是740份,那么在这个有效问卷中,你刚刚提的这个问题呢,就是我们其中一个,我就会问到,当问到这个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否对本行业或者说企业带来危机?多数人呢,就是大概有68%回答是肯定的,也就是说从大家的意识来看,已经有68%的人认为全球气候变化会给我们的行业还有企业带来危机,那么有一些企业,就是大概有9.6%,不到10%的企业已经深刻感触到了这种危机。而有22.5%的企业呢,认为气候变化问题很复杂,就是他们没想清楚,就是具体说不清楚。
  问:比较迷茫。
  王遥:恩,比较迷茫。这个是比较大部分的,那么还有9.6%的人认为不会影响他所在的企业,当然这就是一个意识的问题了,实际上我们去访谈的企业,多数还是有存在的这个污染,还有高排放的这种企业,因为我们在选的时候还是有个要求的。而且还不是金融机构,说排放量相对很少的这种。所以还仍然还有将近10%的人认为不会影响,也就是说,他的意识还没有达到。当然我们还是很高兴地看到大多数他是认为给他带来了影响,并且是有10%的人认为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感受到了这种变化。
  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这个企业对于气候变化能否给企业带来机遇就挺迷茫的,因为其实就是说,我在这本书的最后一章会谈到了这个低碳经济时代,这个企业的风险和机遇,事实上现在更多的人会惴惴不安,哎呀我们低碳经济给我们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本,那么就是巨大的风险,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实际上低碳经济会给企业带来机遇。所以从这方面,我也去做了一个访谈,就其去做调研,那么有33%的企业对于是否带来机遇就是很迷茫。也就是说他还没有很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还有15%的企业认为气候变化跟本企业无关,就是不会带来任何的发展机遇,就是他不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就是跟我没有关系。那么是对企业。
  同时我们对金融机构,因为我的这个专注主要是谈金融,所以我很想看看这个人们对金融怎么理解,当然我们对普通的老百姓去做调研的时候,发现大家对碳金融都不知道,绝大多数都不知道,低碳经济很多人都知道,因为很多媒体宣传地很多。那么这样来说,能够有可能了解碳金融的,那就是金融机构了,因为这跟他们是息息相关的,有可能会得他们带来一个巨大的新的产业,巨大的这么一个业务的这么一个新的产业行。有260多个机构人员接受了我们的调研访谈,其中64%是银行业,14%是证券业,7%是保险业,还有另外2%是来自基金业,还有12%是其他的金融机构,半数以上的金融机构比较深考虑过个气候变化对金融业的影响,其中有27%,其实这个数据我不是特别满意,也就是说只有27%的认为金融机构要抓住这次机遇,要及时地参与到国内国际金融业发展,我觉得这个数据,事实上是挺,说明了一个,对我来说比较悲观的一个数据,为什么呢,因为根据我常年在这个金融,因为我在这个证券业也工作了有7年的时间,所以我对这个领域有比较深的感悟,就是感性的认识吧,其实金融业它是一个敏感的行业,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很独立的这么一个行业,哪里有这个利益,哪里有经济效益,它可能就会最快到达的也许就是这个金融业,所以假如说金融的意识还没有达到的话,那说明整个这个全社会的意识,可能也都还没有达到。所以呢这个数据对我来说,我个人不是特别满意,所以我在跟他们推荐这个碳金融。
  当然也有一些,我发现有一些非常前沿,具有前沿智慧的一些从业人员对这个非常敏感,虽然他们也不懂碳金融,但是呢一谈到,第二句话就会问我,你告诉我,我能做些什么,这能给我们带来一些什么发展机遇?所以这是一个好事,所以我觉得书出版了,可以起到一个推介的作用。推介什么是碳金融,所以我非常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为了解什么是碳金融提供一个很好的信息。事实上在我写作的过程中,我已经接到一些人的电话,就有的人听说那个碳金融,就会问我银行的啊,或者说是基金的,会问我能不能给我们讲讲什么是碳金融,我能做些什么。所以我就想,这就说明现在很缺乏的一个总结,因此我特别希望能够通过对这个碳金融市场系统研究和总结的前提下呢,我们所做的基础性的工作,可以弥补这个遗憾。
  同时我希望能够通过对中国碳市场,因为我的书的后半部分实际上是对中国碳市场进行的一个分析,提出自己的一个看法,我希望我提出的这个,未必准确,其实我希望引起他们的探讨,因为现在大家都在探讨之中,官员还有这个业内人士,包括我们学界的人,对于怎么样发展来说都是有自己不同的观点的。那么我希望我提出的这一观点呢,可以协助利益相关方,他去了解碳金融市场的机遇和挑战,并且建一个丰富并且有建设性的这个碳金融基础,从而推动低碳经济对中国的发展。
  我们说碳金融实际上是它目的是为了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是经济的核心,所以在低碳经济发展下,碳金融它是可以承担去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这么一个责任的。
  问:低碳经济已经纳入十二五规划的草案中,现在一直比较热的是关于新能源市场,新能源汽车它的价格比较高于同类汽车很多,所以,能不能消费者的认同这个还是一个问题。另外在技术这方面,虽然新能源汽车现在在市场上已经有了,但是没有一样是低碳的,所以在技术和需求上,对低碳经济发展形成很大的制约,您是怎么看的?
  王遥:这个是新能源汽车,其实我在06年,关注的有一个新能源概念的车,其实在06年的是时候就有了。
  问:那么早就有了?
  王遥:对,我当时是看到了那个,它是一种混合气体,它不是我们烧的这个汽油,它确实非常节省能源,它烧的好像是,它可能有汽油,也有其他的那个,因为我不是很懂技术上的东西,它作为一个混合汽油来说,它的消耗是非常低的,只有5个油,当时我问了,我了解了一下。我当时挺想买那个车,但是那个车确实很高,我去看的时候它是30多万,而且它的一个问题就在于它的启动会比较慢,它在这个性能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就是说当时它可能是一个概念,就放在那,所以那个时候我就知道了这种,相当于它是,我估计现在提出新能源汽车可能要比当时当时会更加先进,它可能完全是一种新能源来做。那个时候还是一个混合能源,有汽油有新能源这样的一个。那么从我的角度来讲,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新能源汽车可能会逐渐更多,而且呢,从消费者,尤其是举行环保意识的消费者,而且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来讲呢可能他们会选择这个新能源汽车,但是对于大多数民众来讲,他更多的是还是考虑我的这个经济成本,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讲,他都是先考虑自己的承受能力,因此呢,我个人就是说这个问题,我也没有,就是更加成熟的意见,我只是觉得在短期内可能它不会是一个,对于普通民众来讲,它不会是一个最优的选择。它可能对于有经济实力,并且有环保意识的人来讲,它可能,或者说具有,怎么说呢,假如说我有经济实力,我买了一辆这个车,可能我也是一种代表,代表我很支持这个环境保护,会有一些人是这样的。我觉得可能这个群体可能会去买。
  那么更多的群体可能会来讲,就开始超过了他们的,而且像刚才你说的这个技术和标准,实际上这个新能源汽车产生的这个过程,我也看过相关报道,产生的过程是非常高碳的。那么你怎么样来解释,最后我开了这个是低碳了,但是最后这个产生它是一个高碳的过程,所以这也是一个,我觉得中国可能现在面临的就是有很多这些产品都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这个质疑,所以可能要解决的还是一个技术的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完成。
  所以谈到技术,又回到我们的金融上,从技术的开发和技术的应用,你其实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发展碳金融是必须的。你技术的开发,就是你整个低碳经济的发展,你都是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的。
    问:现在低碳经济现在已经深入人心了,看大家很多人日常生活也是低碳出行啊,自己去挤公交车,挤地铁什么的,那您认为中国真要发展低碳经济的话,老百姓切身力行应该做些什么?
  王遥:我觉得老百姓可能,其实现在这种宣传很多,比如说低碳消费,就是你尽量去购买低碳的产品,其实因为消费,它实际上有一个绿色供应链的过程,作为产品的消费者来讲,假如我更倾向于去买低碳的产品那么你想你作为企业,你会不会感到压力,假如说我的产品是让它整个过程是高碳出来的,因为现在这个在沃尔玛,就是在国外,凡是进入沃尔玛的这个,进到它这个场里的产品它都要有一个绿色的标签,也就是一个碳综合标签,那么这样的话,就会倒逼了这个企业,如果我没有这个标签,我就进不了这个沃尔玛去卖了,所以这就是一个绿色供应链的过程。
  也就是说,它在这个供应链过程中,我的终端就已经是要求绿色的话,我的前面它就必须是绿色的,而且有可能我的上任产品也已经绿色了。所以从这个绿色供应链的角度来讲,它就会去推动,所以作为我们消费者来讲,如果我更倾向于去买这个低碳的产品,在无形中会给那些高碳的企业一种压力。因为在同等条件下,我的另外一个竞争对手,因为他有那个绿色的标签,那么他的产品会卖得更好,那么我是不是,从经济上的角度,我肯定也会去做。所以呢,这事实上是消费者所做的反逼企业去低碳去减排,这样一个。
  那么从我们个人出行也好,你刚刚说的,公交出行,大家拼车等等,但其实这会带来很多不便,实际上我在做这个调研的时候,我进行了这方面的调研,我是想看看民众的意识在这块,其实很遗憾,我发现很有一些人认为,就是说他会支持环境保护,会支持这个低碳,但是如果影响到了它的物质利益的方便,他会不去这么做,就是说还很有一批民众是选择这一条。
  问:就是在理念上支持。
  王遥:对,行动上他认为我不方便了。当然我觉得这个也是可以理解的,从每个人的方便角度来说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也就说明我们国家也要采取更多的措施,比如说我的这个公共交通,就是如何去便民出行,这些措施。你如果国家做的更好的话,也许当大家越来越多的人适应了这种模式。你看现在我们采取了提高收费啊等等这种方式,我觉得这种方式做的来说,怎么说呢,它确实也限制了一些。
  你比如说今天我在这里停车的时候,我就会发现原来这里这么贵,一听到外面停车已经非常贵了,那么有些可能长期在停车工作的这些人,他可能就尽量避免开车了,这是一个方式。但是我觉得从一种为民考虑来讲,这种方式只是一种比较无奈的一种方式,也许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讲,你可能采取更多的去,怎么样去提高这个设施,然后怎么样去方便,真正能方便这些民众,使民众愿意。你比如说在美国,我马上要去波士顿,但我去打听那边要不要买辆车,他们说根本不用,你要是真要出行的话,你可以租辆车,在我们那边交通非常方便。也就是如果你有这种适合大家,方便大家的物质便利的方式的话,大家肯定还是会愿意的。也就是因为这个意识其实已经存在了。
  问:希望政府为我们提供这些低碳出行的可能性是吧?
  王遥:对,所以这也是,所以说为什么说这个低碳这个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从政府的角度,它也有很多限制资金的,我财政收入就这么多,我要做的事情其实很多,所以我们也要理解政府。从这个角度,但是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就是说现在这个不论是政府也好,还是我们老百姓也好,都是在朝一个很积极的角度去走了。大家也逐渐逐渐地开始意识到这种环保,并且在刻意地去做着这些事情,所以对于民众来讲,比如说在家里,节水节电,使我们对夏天的这个空调,如果实在太热,你开某个房间,然后把门窗尽量关上,这样的话,这些节省你的能耗,都是从生活中特别细小的细节,就是你仍垃圾你要分开,尤其像我们其实很多这个电池,这个电池已经谈了很多很多年,一定要分开,但是我看很多还是依然没有分开。但是这点我也觉得是它没有,我看到一些社区还是没有专门的放电池的,我前段时间听到一个广告说,这个电池它如果一旦污染了水资源的话,它相当于一个人一生所饮用的水量,所以这其实这个后果是很可怕的,而且这种浪费是非常地大,因此在这个社区设施中也应该去引导,就是说引导这个民众去尽量做到低污染,低排放这样的。
  问:归结一句话就是低碳之路漫漫而长远。
  王遥:对,长远,但是呢,还是在积极地在做着。而且这也是依赖于意识的提高。
  问:刚才我听您聊到以前是研究资本市场的,然后你看新能源最近也是挺火的,有些人说,新能源它在长期肯定有投资价值,那您是怎么看的,对短期有投资价值吗?
  王遥:我本身是一个长期投资者,所以就是,我就从长期来讲吧,我认为是有价值的,其实我自己本人,现在在做的投资,我都是在这个智能电网啊,还有这方面我是比较关注这方面的,我因为我感觉,就是从长远来看,这一定是一个非常新兴的产业,最近没有很关注一些证券公司他们的报告,我相信他们可能也会对这个新能源也所推介,所以我觉得从长期来看,可能是具有投资价值的,但从短期投资来看呢,这个就不太好判断,因为如果你是一个短期投资者来说,我觉得更多的是从技术,就是他的技术性的这个指标来去分析会比较更好一些,如果是从整个基本面来看的话,对长期来说还是有优势的。
  问:好,今天我们的访谈就到这里,谢谢王遥!
  王遥:好,谢谢!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深圳读书月"全民阅读网"上线 2010-08-11
· 第六届江苏读书节在南京开幕 2010-07-20
· 深圳民间读书会网罗爱书人参与 2010-07-20
· [读书频道]《五常学经济》 2010-07-01
· [读书频道]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2010-06-08
 
频道精选:
·[财智频道]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频道]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频道]不够职业的基金业“被娱乐化”·[思想频道]钮文新:美国需要的是加息
·[读书频道]《五常学经济》·[读书频道]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