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首页 >> 头条要闻
流通业纳入十二五破零售难题
2010-07-09   作者:记者 齐琳 苏玲 熊海鸥  来源:北京商报
 

    一个连锁企业因各地税收不一,不得已在全国设立百余家法人分支机构,年均审核办证所耗费的费用在千万元以上;受地方政府业绩决定,众多内资连锁企业跨区域发展时输给了外资;产品销售也因地方保护甚至在省际都无法流通……
  流通业被誉为“现代经济的血脉和神经”,历经数十年的发展,流通业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维持经济稳定、劳动者就业、税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高度市场化的今天,地域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地区保护主义等因素制约了流通企业跨区域发展,商流、物流、资金流等不能实现全国流通,走不出去的区域流通企业也饱受小、散、乱、弱的发展困境。
  值得关注的是,流通产业的发展已被纳入“十二五”规划。按规划,我国要在“十二五”期间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现代流通产业。课题专家建言,要促进流通产业一体化发展,其前提就要打破地方歧视,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流通业多年难破小散弱死结

  早在2004年商务部发布的《中国流通产业发展报告》中就提出流通产业主体规模偏小、行业零散度过高、内部结构不合理、流通效率以及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偏低等一系列“拖后腿”问题。然而,流通产业的发展问题年年提,年年仍然得不到解决,变成了老生常谈的“牛皮癣”。
  “企业规模低,依靠单体而非连锁的扩张方式,限制了企业规模的发展,同时也导致了产业集中度的低下。” 负责此次“十二五”流通产业规划调研的商务部市场运行调控专家、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洪涛称,小散乱弱是流通企业的顽疾,并且,不同的行业、企业、地域之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流通网点分布不合理,组织结构差异性较大。
  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零售百强”商品销售额12069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1%,连锁百强企业的总销售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也徘徊于11%左右,而美国这一数据为40.7%。就企业而言,我国连锁百强前四位的苏宁电器、国美电器、百联、大商2009年销售规模不及沃尔玛全球销售额的1/20。
  目前,国内也涌现出了一批连锁化程度较高的流通企业,但是在实现跨区域发展时并不太顺利。曾经几次登上中国连锁零售百强的华普超市则因近几年在青岛、河北、吉林和武汉等省市店面陆续关店而“元气大伤”,在北京本土市场也陷入发展泥潭。去年年底,本土零售品牌物美商业集团欲借吞并时代零售全面进入江苏市场时,因临时遭遇“财大气粗”的韩国乐天而再次折翼。知情人士透露,乐天能够成功竞购时代零售,也可能与当地招商引资的政策有关。
  “连而不锁、锁而不强”的发展现状也制约了国内连锁企业供应链的发展。在连接上下游渠道时,往往在资源整合方面显得较为乏力。而沃尔玛等外资连锁巨头,则凭借其国外已经具备的强大供应链优势,在全国扩张开店。对此,经济学家郎咸平曾撰文指出,沃尔玛的战略不在于门店价格竞争,而是在做整个产业链的整合。

  地方业绩决定内外资有别

  “如果本土零售企业与外资企业同时进入地方市场,当地政府多会考虑外资零售企业,”一位零售企业管理人员告诉记者,这已是业内“秘而不宣”的事实。很多在本地发展不错的零售企业,在进入外地市场时要承受许多不公平的待遇,而这些“内外有别”的非市场性经营环境,让本来资金有限的内资企业外地拓店成本更大。
    “一些地方政府有招商引资的任务和考核指标,在引进外资时得分比引进内资得分高。”这已经成为很多本土零售商抱怨的问题。物美集团公关总监富宇介绍,同样的报价,同样的物业条件,即使内资报价比外资报价高,最后地方政府还是会选择外资。此外,一些开发商为了吸引眼球,也对外资提供三到五年的免租政策。对此,华润万家公共事务部总监刘岫军认为,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在进入区域市场时很难站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
  据了解,2008年底外资零售门店审批权下放到省级商务部后,一些国际零售企业依靠地方给予的超国民待遇,在部分城市打破合理的商业网点布局大举开店。上海连锁经营研究所所长顾国建曾表示,外资零售巨头以资金实力、管理技术和大型业态在中国缺乏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条件下无限制开店,已造成对区域性零售商,尤其是许多中小零售商的伤害。
  “内外有别”的不公平待遇也引起了国内零售商的重视。步步高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填为此奔走8年,呼吁国家出台“大店法”。2003年“两会”上,时任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的王填提出建立一部《商法通则》,规范内外资零售企业的违规行为,之后自费10万元聘请行业专家草拟“商业大店法”,在2004年“两会”上,王填借机把该草案递交给当时履新的商务部部长。今年“两会”,王填再次呼吁出台《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法》,创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但时至今日,相关法律仍未出台。
  而家乐福、沃尔玛等外资零售企业在一线城市密集开店后,近两年开始大肆进军二三线城市甚至县级城市。目前,外资零售企业已经基本完成东南沿海地区的网店布点,正逐步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渗透。“外资零售企业在二三线城市开店一直享受税收减免等超国民待遇,面对这种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本土零售企业在进入区域市场时处于劣势。”对外经贸大学教授陈立平担忧,一旦外资零售企业完成二三线城市布点,就可以打造一条连接生产端和消费端的整个供应链系统,未来中国流通主渠道有被外资控制的隐忧。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黄国雄教授建议,地方政府“对外开放也要对内开放”,国家在法律上应该有一个明确规定,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外资资本与内资资本都要一致对待。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地区之间的发展与沟通,如果地方“内外有别”的现状得不到改变,将会影响到整个流通业的发展。
  “超国民待遇是一个方面,统一纳税也制约了企业连锁化发展,”刘岫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由于各地税收不一,每进入一个城市,都要开设子公司。目前华润万家已在全国拥有100多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分支机构,每年花在办证和年审等方面的人力、物力成本就达上千万元。

    不少物流不能跨区域建体系

  流通体系的一体化发展离不开商品的跨区域流通。在白酒、啤酒等商品之间也因“排他性”的市场竞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品流通的发展。
  在北京啤酒市场,就曾发生过多起本地啤酒阻碍外地啤酒进京的大战。在燕京啤酒进京时,被诞生于1941年的北京啤酒进行“封杀”,燕京啤酒只能通过“胡同送酒”的渠道一步步打开北京市场,并最终在北京啤酒市场形成强势地位。而当青岛和雪花啤酒在2006年前后杀入北京时,青岛和雪花也遭遇了同样的“排他”尴尬。燕京甚至与北京很多经销商签订“排他协议”,令雪花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经营零售终端后销售仍未有大的进展。
  在其他商品类别上发生的“地方保护主义”也不胜枚举。出于税收考虑,地方龙头企业生产的商品往往受到“特殊对待”,采取一些措施间接阻碍外地同类商品流入本地市场,个别地方部门甚至帮着推销当地名牌商品。
  洪涛表示,由于全国流通还未形成体系,一些商品在地方存在区域分割,一个地方的产品不能到外地去销售,省际流通还未形成,甚至出现了销地到产地、价高到价低的逆向流通,这就给一些投机商以可乘之机。商品流通的区域分割,也影响了商品物流的全国性发展。洪涛介绍,按照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25%至30%的损失率计算,每年有3.7万吨蔬菜、水果在运送路上腐烂,而这些农产品足可以供养2亿人的生活。另外,一般来说,农产品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30%至40%,鲜活产品则高达60%以上,由于运输装卸方式落后,“粗放”的流通业致使我国每年粮食损失至少为800万吨。

  地区封锁开始在局部打破

  “二三线城市在招商引资政策上对外资倾斜现象较为普遍,但随着一线城市本土零售商的不断壮大,一线城市基本上可以做到公平竞争。”富宇介绍。
  北京超市发总裁李燕川告诉记者,大约10年前北京地区还存在各城区之间开店税收受限问题,但现在不管连锁总店位于北京哪个区,都可以在本部所在的区域统一纳税。
  一位零售业管理人员称,零售业在“统一管理、统一采购、统一结算、统一物流、统一形象”这五统一方面,目前只在形象方面基本做到了全国市场的统一。
  不过,基于一线城市较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一线城市本土零售商在与外资零售巨头的厮杀中成长,在天津、上海、西安等地出现了当地零售企业市场份额高于外资零售巨头的现象。如西安市场就刚刚曝出家乐福计划撤出当地的消息。
  业内人士分析,由于中国市场非常广袤,短期打造出全国性的连锁企业还不现实。但是,产生大区域型的连锁企业则是刻不容缓。在一个大的区域,如长三角等地,如果能够实现城乡连锁商业一体化,就能促进这个大区域商流、物流、资金流的双向流动,构建区域型的流通体系一体化。而这也与当前国家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相吻合。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深度剖析:中国流通业差在哪 2009-12-23
· 中国商贸流通业六十年六百倍 2009-09-14
· 家居流通业两巨头缔结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009-02-25
· 中国流通业面临快速发展与挑战 2007-10-13
· 医药流通业不能仅做掮客 竞争要靠综合实力 2007-08-21
 
频道精选:
·[财智频道]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频道]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频道]2010年国际金融市场观察与预期·[思想频道]“竞争格局已成”是在粉饰垄断
·[读书频道]《五常学经济》·[读书频道]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