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在经历了率先复苏后,正面临着率先调整。当然,这种调整不是经济衰退,而是经济增速放缓。 几乎所有经济学家和证券分析师都认为,中国下半年经济增长将出现下降局面,GDP增速从一季度增长11.9%,到四季度可能下降到增长9%以内。 由于国际经济存在不确定性,中国经济走势已经放缓,因而中国高层多次表示要慎重对待刺激政策退出。 笔者认为,慎待刺激政策退出不同于再次启动刺激政策。 中国经济走势放缓并不值得大惊小怪。2008年10月,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这次危机并不是简单的周期性调整,而是对全球经济失衡的纠偏。中国则需要面对的是,如何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但由于经济下滑过快,各国都在采取刺激政策来稳定经济,中国更是启动了前所未有的财政刺激和信贷刺激政策。在房地产和汽车投资,以及其他政府投资拉动下,中国经济实现了V型反转。但依靠投资拉动的增长难以为继,一方面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地方信用风险加大,同时信贷扩张导致的货币增发使得通货膨胀压力大增。投资拉动的增长不仅加剧原有失衡,也使货币供应过量刺激了资产泡沫膨胀。 调整不可避免。不是被动等待泡沫破裂,就是主动调整结构。在调整背景下,经济走缓是必然结果。 更重要的是,原有高增长的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首先是外需下降。全球“再平衡”导致全球贸易总额减少,中国依靠出口拉动高增长已经不可能。其次是经济结构调整必然导致要素价格重新估值,廉价高增长也不复存在。第三是人口构成发生变化,出现经济学家所谓的“刘易斯拐点”,劳动有效供给不足与局部失业局面并存。 在整体经济出现结构调整的大局面下,经济放缓不是坏事而是必然结果。如果中国经济能够顺利进行调整,并维持一个稳定的低增长路径,应该是幸事。 实际上从去年底,中国已经开始微调宏观政策,原有刺激政策已经在逐步退出。此时应该继续延续既定政策,而不是只看到短期的经济减缓,而增加刺激内容。近期中国再次启动人民币汇改,以及取消部分产品出口退税补贴等做法,恰恰反映出中国决策者坚持结构调整的决心。如果做好保障房供应,加快引导民间投资,则可以维持稳定的增速。(本栏目稿件只反映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