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各界对国内成品油定价争议这么大
    2010-06-22    作者:陈宇峰    来源:上海证券报

    近年来,伴随着国内成品油价格的不断走高,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石油巨头备受舆论关注。而稍早时候一则油价“内外有别”的报道更直接触发了社会各界的敏感神经,将两大油企直接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虽然中石化此后做出相应澄清,否认油价销售“内外有别”,但显然没能消除普通民众的困惑,反而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国内成品油价格制定的公平性和透明性的更大争论。
  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计算,今年一季度,中石化净利润同比上涨40.14%,中石油更是同比增长71.2%,登上了2010年度世界500强榜首。很显然,外部国际油价的快速上涨和本国石油需求的稳定增长是本轮大幅盈利的最主要原因。5月,国际油价总体上出现了一定程度下滑,按照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即可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的实施办法,国内成品油价格也随之适应性下调。当然,成品油价格下调有利于减轻消费者生活负担,也有利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更是有利于国内经济的稳定、快速回暖。但是从长远来看,油价这种短暂适应性下调并不能真正扭转国内高油价的被动局面。
  事实上,国内高油价所带来的高成本已引起了国内消费者的极大不满,而且国内许多学者也指出了成品油维持高位运行的一些不良后果,例如,高油价将会导致CPI的大幅上升,甚至会扼杀国内经济的复苏。但是,就在国内油价居高不下的背景下,两巨头以低于国内成品油税前价10%的价格向海外大量出口石油,据国家海关署公布的最新数据,今年5月我国成品油出口量为269万吨,今年前5个月,累计出口1219万吨,同比增加53.14%。而一方面, 2009至2010年间,国内成品油价格总共经历了九次大幅调整,多数皆为上调。
  这种“内高外低”的现象,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是国内石油需求不足,迫使中石油和中石化寻求海外市场来消化多余的石油产量。两大油企曾公开表示,虽然国内的汽柴油消费量有所回升,但与2008年同期相比,国内成品油零售、批发量并没有实质性增加。众所周知,目前国内成品油价格已远超2008年的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并不能将两者石油消费需求量直接比较,或者说,两者根本不具有现实可比性。
  另据石油两巨头的辩解,国内人工成本与物流成本的低廉使得我国在该领域具有了比较优势,从而也极大地吸引着外商将中国视为成品油的加工地。以中石化为例,其来料加工的成品油贸易约占到出口量的20%到30%,由此拉低了成品油出口的整体价格。实际上,中国石油进口的三大来源地分别是安哥拉、沙特阿拉伯和伊朗,而成品油的主要出口地却为东盟和巴拿马等国家或地区,两者的交集域极少,很难以此作为解释油价“内高外低”的真实原因。
  说到底,石油两巨头的做法无非是凭借其无可撼动的市场垄断地位和巨大的政策影响力。一方面,因为中石油和中石化在国内失去了竞争的压力,由此往往过度重视眼前的短期利益而忽略长远的发展,这对于其提升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是极为不利的。而另一方面,强大的政策影响力又能使两大石油巨头没了后顾之忧,即使当国际油价处于下跌的情况下,仍然能够维持国内相对较高的油价。
  值得庆幸的是,国务院在上月公布的《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新36条”)中明确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石油天然气建设,“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与国有石油企业合作开展油气勘探开发。支持民间资本参股建设原油、天然气、成品油的储运和管道输送设施及网络。”虽然,石油行业形成充分竞争的市场格局还需要经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但“新36条”已经迈出了向市场化挺进的第一步。在逐步降低民营企业进入能源领域的门槛,扭转民营企业在能源供给源头上的弱势局面下,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市场垄断地位将被逐步削弱。而当两大石油巨头面对全面竞争开始真正考虑全社会大众的根本利益的时候,国内成品油市场的乱象才可能得到根治。

(作者工作单位: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相关稿件
· 成品油市场乱象何时破解 2010-05-06
· 中国石化加大灾区成品油供应量 2010-04-16
· 国内成品油价最快4月初上调 2010-04-01
· 政府要从成品油价格管制中抽身 2010-03-01
· 上海成品油价格战全面打响 201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