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首页 >> 评论·观察
民营企业逐渐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
2010-06-11   作者:  来源:
 

    ■先天具备的“包容”性
    ■企业家的竞争意识有利于在解决劳资纠纷过程中作出让步
    ■百万外来工待遇“市民化”有助于培育“主人”意识

  泉州师范学院教授黄晋一认为,泉州民营经济发达,民营企业对全市GDP的贡献率占到90%左右,而泉州的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很大程度上也对现实有很大影响。
  黄晋一说,泉州自古以来就形成的“包容”、“宽容”的城市文化是它能够接纳外来者的先天基因。在历史上,泉州就是我国对外通商贸易的重要窗口,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各国商人纷至沓来,甚至海外的各种宗教也远渡重洋而来,在泉州这片土地上和谐共处至今。泉州先天具备的“包容”性,使它从不拒绝陌生,排斥异己。这是大的文化背景。
  其次,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泉州民营企业当时基本上都是依靠侨资兴办,而侨资的来源主要就是早年大批泉州人“下南洋”积累起来的原始资本。早年的泉州人“下南洋”谋生时的心态,就像今天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一样饱受磨难,他们回到家乡创业后,当时的心态对现在企业工人的管理会产生潜移默化作用;再者,泉州的民营企业最为推崇的闽南“爱拼才会赢”的精神,这种精神鼓励竞争,企业之间展开竞争就要靠人,企业家的竞争意识有利于在解决劳资纠纷过程中作出让步,构建起相对和谐的劳资关系;此外,近年来,晋江、石狮等地上规模的民营企业越来越注重向国外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这也在无形中促使这些企业家在管理中注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成分。因此,与一些以日本企业文化当教条的外资企业相比,泉州的民营企业在对待员工方面,没有那种军事化管理的苛刻死板,而是多了几分“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包容风度。
  黄晋一还认为,近年来,泉州正在形成一股尊重外地人,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的浓厚氛围,这与政府部门对外来工群体加强管理和服务的有效引导分不开。随着近年来,“用工荒”问题的凸显,外来务工人员的权益保护,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的关注。有关外来工子女就学、社保、人身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在全国户籍制度尚未松动的前提下,成为沿海省份地方政府棘手的难题。制造业重地泉州敢为天下先,在全国率先做出探索,赋予外来工10大政策,让百万外来工待遇“市民化”。做到这一点,着实不容易。
  一直以来,因外来工流动性强、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不少地方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管理,却收效甚微。一些地方也尝试对外来工管理制度进行革新,却大多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内容。泉州的这些做法,值得称赞的和最具价值的,不在其政策有何先进、如何奏效,而在其理念的转变。
  对待外来人口,泉州喊出了“新泉州人”的口号。这种转变,是由管理到管理与服务并重,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蜕变,从此,百万外来工成为泉州各级政府的服务对象。他们自然也成了“主人”,有了主人的感觉,自然就会加快融入。有了这样的融入,社会和谐才会得到不断的巩固。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频道精选:
·[财智频道]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频道]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频道]中国信用评级体系的战略抉择·[思想频道]财经洞察:房价疯涨,炒作还是稀缺
·[读书频道]《五常学经济》·[读书频道]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