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日、美三国纷纷发布2009年国内汽车产量数据,中国以1379万辆的产量超越日本,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日本2009年日本国内汽车产量为793万辆,同比下滑31.5%,为33年来首次跌破800万辆。 看到这样一个漂亮的数据,的确会令人兴奋一把,不过,细细一想,汽车第一大国的光环却并不闪亮。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09年国内乘用车销量中,自主品牌公司生产了457万辆,占总量的44%。此外,衡量汽车工业实力的另一个销量指标——汽车出口数据依然悲观。2009年我国汽车出口仅有33.24万辆,同比下降46%。而2008年的汽车“霸主”日本,其国内生产汽车1156.4万辆,其中648万辆均出口到美国、欧洲、亚洲等地区。中国汽车出口地区主要为俄罗斯、中东、非洲,在最发达的欧盟、日本和美国,几乎看不到悬挂中国标识的汽车。 事实证明,中国只是一个汽车制造大国而不是汽车制造强国。在以技术换市场思想指导下,成立了大量中外合资企业,虽然官员政绩红红火火,但汽车制造却没有根本性变化。汽车工业中外合资已经20年,90%的轿车市场已经让给外方,而绝大部分合资企业没有开发过像样的新车型、新发动机。相反,地方为了争夺汽车发展的项目,纷纷与外资巨头签下各种所谓的知识产权例外条款,造成合资企业成为国外汽车巨头的一个傀儡,如上海大众,连货架、扫地用的清洁机都从德国进口,其他设备的进口不言自明。北京与韩国现代合资生产索纳塔后,在自主技术方面更是只有四个轮胎和一个电瓶由中国制造。 这样的合资,外资巨头成了最大赢家,中国成了几乎所有外资方产品价格最高利润最厚的地区。更有甚者,有些合资项目中方没有开发、设计权,在这种情况下,合资中方无法创新甚至不愿意去创新。 在一系列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拉动下,中国汽车增长很快,但我们实际上是花了高价在消费外国的汽车,从而间接的挽救了跨国汽车巨头。虽然2009年我们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大国,但从我国目前规划的前六大汽车企业来看,近60%产量来自于外资公司在中国成立的合资生产企业。中国企业的规模化和核心技术创新弱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恶化。对于外资企业来说,中国不过是全球市场的一部分,对于中国自主品牌来讲,要达到规模效应,很大一部分就要到国外去寻找市场。所以,产能过剩对外资企业而言基本上不存在,而对自主品牌企业来说就非常严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