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9-11-02 作者:吴龙贵 来源:广州日报 |
|
|
近日,由于成都本地奥数补习老师遭禁止补课,培训机构连夜从外地请老师教学。据悉,其火热程度丝毫未减,奥数授课费用最高涨幅达到了200%(《华西都市报》11月1日)。
成都教育局此前出台文件,拟彻底封杀“疯狂奥数”,如今却面临尴尬:不得举办奥数培训班,就更名为“数学提高班”;本地在职教师不得兼职,退休教师和外援就成了抢手货。
从现实角度看,奥数疯狂依旧,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剥离奥数的功利化色彩。虽然成都教育局明文规定,禁止将“奥数”等学科竞赛成绩与“小升初”挂钩,却忽视了一个现实,如果不根据奥数成绩选拔优质生源,那么,替代政策在哪里?没有替代政策,奥数就仍然有生存空间。
鉴于此,教育部门有必要对“封杀”式的管理思维进行反思。事实上,当主管部门要“封杀”的时候,既说明某一问题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也说明它的成因肯定是复杂的。以奥数为例,虽已严重异化,扰乱了正常教学秩序,但能否因此全盘否定奥数的作用?不寻求科学解决之策而动辄“封杀”,显示了教育政策僵硬的一面。
“封杀”,一定程度上也暴露出管理上的人治色彩。尽管封杀奥数存在争议,但教育部门却“决心异常坚定”,“问心无愧”,这是不是对自身的判断太过迷恋?正因为奥数的疯狂,教育决策才越发需要理性,避免冲动和盲目。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