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首届中国·呼和浩特国际汽车展览会上,沃尔沃新款汽车C70吸引了众人的眼球。新华社记者郑焕松
摄 |
近一个时期,用“爆棚”一词来形容有关吉利与沃尔沃之间的收购传闻并不为过。尽管吉利汽车对此总是游离于否认与默认之间,但媒体的追踪还是乐此不疲。Google一下“沃尔沃吉利”,这样的条目竟然高达146万条。吉利无疑成为时下国内汽车圈内最热的看点,李书福也再次被指为海外并购的“疯子”。对此有人质疑:吉利并购沃尔沃,究竟是赌命,还是腾中炒作第二?
收购本身是一出彻头彻尾的肥皂剧,还是李书福欲擒故纵的市场策略?
今年以来,来自吉利与沃尔沃之间的忽南忽北、忽内忽外的收购传闻不绝于耳。从各方报道来看,几乎每一则消息都在标题中写有醒目的“传”、“或”、“可能”等词,基本上没有一个肯定的说法。
9月8日,经过无数次模糊否认或闪烁其词后,吉利汽车终于承认竞购沃尔沃汽车一事了。吉利汽车上市公司行政总裁和执行董事桂生悦在香港出席中期业绩发布会时公开表示,吉利方面正在参与收购沃尔沃,有关收购是以吉利母公司层面操作。希望把福特打算整体出售的沃尔沃全部买下,也可能和一家国有投资公司联合竞购。这也是吉利官方首次对收购传闻作出正面回应。
不料,事过一天,吉利汽车副总裁王自亮对媒体表示,该消息不实,集团并无竞购沃尔沃汽车的意图,也没有发布相关消息。两天之内,吉利内部高层截然不同的说法让沃尔沃竞购事件更加扑朔迷离———一会儿上市公司总裁承认,一会儿母公司的副总裁又推翻,如此出尔反尔,真真假假,只能说明吉利控股内部对此事有诸多顾虑,也有分歧。也可能担心过早公布会失去谈判的主动权。
从海外的BP石油、英国洛希尔,到国内地方财政、银行授信的支持;从整体收购,到引进单一产品……在收购沃尔沃这一舞台上,吉利的动作如同李书福的性格一样———天马行空,让人摸不着头脑。不过一切还都是未知数,持续了半年多的吉利竞购沃尔沃事件至今迷雾重重。到底是其本身就是一出彻头彻尾的肥皂剧,还是李书福欲擒故纵的策略,人们一时还不得而知。
欧美一流车企都玩不转的时候,中国的二、三流车企吉利能玩转吗?
自从吉利集团竞购沃尔沃消息传出,市场对其收购的能力、融资和后续整合就一直充满怀疑。一些大型车企对其“横刀杀出”不屑一顾。几乎所有的人都在问:欧美一流车企都玩不转的时候,中国的二、三流车企吉利能玩转吗?
首先,吉利是否有能力购买沃尔沃,就是一个疑问。“瘦死的骆驼比马大”,2008年沃尔沃销售额147亿美元,亏损16.9亿美元,而吉利吉利控股2008年销售额42.9亿元,税前盈利9.2亿元。吉利虽经过了十年发展与资本积累,但如果真像传言那样,用160亿至200亿元人民币赌命购并沃尔沃,则不仅要花空所有的积累,更要东拼西凑甚至背上巨额的债务,这对此前一直采取稳健发展策略的吉利,不仅力有不逮,更不符合其发展策略。
其次,若以产品所言,吉利为了改变其“低端车标签”的品牌形象,则投资实在过于巨大;若是欲以购并沃尔沃来得到高端的生产技术,则更是南辕北辙。根据沃尔沃在产车型的情况,它主要的技术是其在发动机和三个主要的平台能力方面。但在福特购并沃尔沃后,一系列的平台整合已经使沃尔沃产品越来越局限,尤其是在新产品开发所需要的技术支撑方面,它无法通过自身的能力获得。换言之,它只能依赖福特。这样“购品牌换技术”之路也未必能走得通。
再次,即使吉利收购沃尔沃成功,如何整合也将是吉利面临的考验。且不说复杂的国外管理经验,单是瑞典的劳工关系就难以协调,上汽收购双龙汽车后的艰难案例已横亘在前。而且,目前国内风起云涌的资本海外收购历程已经遍布荆棘,相信日后麻烦不会少。此外,在金融风险、文化沟通、后续整合等诸方面,也绝不是举手投足就能办到的事。
上汽并购双龙和罗孚,耗尽10位数以上的资金买回来的只是教训;吉利真要并购沃尔沃到头来结局又会怎样?
这宗交易确实令人不可思议,是商界十分典型的“蛇吞象”收购案。吉利汽车会从沃尔沃获得什么?产品研发平台共享或者技术购买?从上汽并购双龙汽车和罗孚的经验来看,耗尽10位数以上的资金买回来的只是教训,以李书福之精明,对这种机会成本,他当然早就权衡多次。很显然,无论从哪一方面上看,吉利均未做好并购沃尔沃的充分准备,这就不能不让人怀疑吉利并购的动机。但现在热炒并购沃尔沃,而且愈演愈真,却怎么看怎么像是一个超大的噱头,一个精心策划的闹剧。
面对一轮接一轮的媒体炒作,吉利一位主管似乎并不反感,他半开玩笑说,“看来我们的确应该好好整理一下,说不定这是一个很好的传播案例。”这样的回答令人生疑,吉利果真另有所图?
从福特方来讲,扭亏乏力、前途未卜的沃尔沃,很像一个“准鸡肋”。而对于吉利等国内车企来讲,这个国际大牌却像是一块晋级的垫脚石。因为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看,谁与这个国际大牌有染,炒作的越厉害,将会带来越多的关注。
但随着近期福特汽车经营状况的逐步好转,福特可能提高此前传出的出售沃尔沃20亿美元的心理价位。这为收购沃尔沃增添了不少变数,能否承受福特报价成为关键。于是,谁也不想真正地去接下沃尔沃这块烫手的山芋,但经过大家一番真真假假的争夺,有的退出、有的辟谣,彼此不伤和气,身价貌似有了增长;更何况,还可以借机显示一下实力与“提高自我”的决心,岂不皆大欢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