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业为何频遭反倾销调查
    2009-08-20    凯雷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6月29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对中国输美轮胎进行“特保”调查;8月13日,欧盟又宣布对中国铝合金轮毂发起反倾销调查;而今年早些时候,澳大利亚、印度、巴西、阿根廷等国对我国出口的钢制轮毂、紧固件、刹车盘和转向节等进行了反倾销调查。一时间,中国汽车贸易尤其是零部件出口正经受一场史无前例的严峻考验。

  欧美为何相继发难

  透过铝合金轮毂和乘用车轮胎在欧盟、美国等海外市场遇阻,我们清楚地看到,中国汽车贸易之路正多方受阻,当然,遇上拦路虎的绝不止“车轮”。商务部的统计显示,从去年10月到今年6月,针对中国的反倾销诉讼多达77起。贸易摩擦数量之多、涉案金额之大、集中度之高,可谓前所未有。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急剧增加呢?
  第一,中国经济规模总量较大,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出口国,所以贸易摩擦增加从某个角度看也并不出乎意料。
  第二,中国很多重要的出口产品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一些国家为了遏制失业率的上升,很自然先要拿劳动密集型产品开刀。
  第三,就零部件产业而言,许多国外汽车零部件企业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纷纷倒闭,即使是生存下来的企业也因为订单减少、成本上升,不再接受小批量订单,这就给中国企业留出了市场空间,双方短兵相接的机会增加。
  此外,外方屡屡拿中国产品对其本土相关产业构成威胁说事,实际上,在“低价”外衣下包裹的却是“产业结构引发的贸易冲突。”而就目前的产业结构看,我国所能生产的产品,固然有较高的价格竞争力,但却并不具备技术竞争优势或不可替代优势,因此很容易引爆海外贸易壁垒的“雷管”。
  即便在多方共同努力下,轮胎“特保案”及铝轮毂反倾销案有了一个较为理想的结果,但对抗贸易保护远未画上句号。随着中国汽车业走出幼稚期,出口步伐势必加快,越来越多的零部件甚至整车企业将无可避免地卷入形形色色的贸易战当中。

  反思出口受阻

  中国目前正处于汽车对外贸易纠纷的高发期,频发的贸易摩擦将成为出口的重大阻碍。这向我们提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我们谋求汽车产品出口的同时,能不能未雨绸缪,考虑如何规避或尽可能减少这类摩擦?
  各国产业政策本质上不属于市场“中性”措施,在不同程度上都意味着政府以其“有形之手”调整利益分配格局,意味着经济资源和利益在国内各个部门甚至是不同国家之间的重新配置,不可避免地要对国际经济关系造成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勇于维护自己的权益,应该学会在WTO的框架下正确运用相关规则维护自身利益。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产业结构安排也是战略,战略的正确与否决定未来“战役”的成败。
  事实上,整个中国的产业结构都面临调整。这不仅仅是出口的需要,也是中国从经济大国走向强国的需要。今年以来,中国相关主管部门屡次指出,应借金融危机之机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出口骤降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冲击,才能提升“中国制造”的长远竞争力。
  在我国目前的外贸产品中,汽车类产品最具增长潜质。对于汽车企业而言,除了在质量、研发、服务、营销等基本功上做足“功课”以外,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汽车业发展到如今的规模,仅仅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原材料已经无法在这一市场上取得持续的胜利,因此,中国企业应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及附加值,加强行业自律,改变低价竞争的局面,这些才是出口企业应对危机及反倾销的主要策略。
  可以预见的是,类似的贸易磨擦以后不可避免地还会出现,而且可能程度更深、范围更广。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毕竟,应对贸易摩擦几乎是每一个经济体、特别是相对落后的经济体走向发达经济过程中的一门必修课——研究准入条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及规范出口秩序都是必修的内功。对“涉世渐深”的中国来说,这点尤其重要。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