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能源可以成为中美合作典范
    2009-07-15    社评    来源:上海商报

  提要 发达国家的领头羊——美国,与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上达成共识并联袂出手遏制温室气体大量排放,这将是两国为全人类作出贡献的典范。

  奥巴马政府两位华裔部长——商务部长骆家辉和能源部长朱棣文昨日一同抵达北京,联袂访华,这在中美关系史上尚属首次。其工作重点可能是讨论全球气候变暖、节能减排以及中美清洁能源技术合作问题。这既是为本月下旬在华盛顿举行的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做准备,更是为美国总统奥巴马下半年的访华计划铺路。
  本来,本月上旬的G8峰会上要讨论全球气候变化及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加之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鉴于新疆局势提前回国,此问题的磋商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结果。
  其实中国的态度很明确。中国当然同意并主张将全球气候变化遏制在可以忍受的范围内(有科学家提出,努力将全球气温上升遏制在比工业化前高出不超过2°C,如果现实可行,那也是不错的),但在具体做法上,中国主张:富裕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削减40%,并拿出相当于其GDP 0.5%至1.0%的资金帮助贫穷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这个主张应该说是合理的。
  今天地球温室效应严重,频繁出现气候异常现象,与工业化有很大关系,而西方发达国家则难辞其咎。200多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在排放温室气体,以美国为例,从1990年至1999年,美国排放的碳氧化物占全球总量的30%,以后每年排放3亿吨碳氧化物。
  如果说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完成了,经济发达了,温室气体也大量排放过了,现在回头来要求发展中国家为减少排放而放弃或减缓工业化步伐,无论从道义上还是现实生活中都是说不通的。
  或许可以这样说,当年人们没有认识到温室气体大量排放的危害性,今天认识到了,就不能为了经济发展再如法炮制,为了全人类的利益要节能减排。可是,美国似乎就无此觉悟。几年前,美国布什政府退出了《京都议定书》,其理由一是美国实现《京都协议书》减排目标成本大,会给美国造成40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减少490万个就业岗位;二是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没有以某种有效方式参与减排,对美国来说不公平;三是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尚存在科学不确定性。
  现在谈到全球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西方各国好像都盯着中国。的确,由于中国工业化发展进度很快,今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温室气体最大的排放国。不过中国完全明白温室气体大量排放的危害性,明白发展经济不能走西方国家的老路,因此中国这几年采取了大量措施,包括大举投资可再生能源、建设大型核电站等使工业变得更为清洁,更重要的是,从2007年起中国将节能减排列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指标,这项极具中国特色的措施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很起作用。
  如果说美国当年退出《京都议定书》受到世界非议,可从美国的角度看,起码第一点是有点道理的,减排节能最好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而不是对立起来。这在国际合作的情况下是办得到的。中国有大量节能减排的需求,美国则有先进的清洁能源的技术,不仅能节能减排,而且能促进中国发展,减轻外汇储备压力,增加美国就业岗位,达到双赢。
  有人认为中国关于“富裕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削减40%”的主张要求过高,40%大大高于以往达成的所有协议。其实具体数字必定是可以谈的,但原则——发达国家责任重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应该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技术援助——必须确定。在为了全球的将来、在顾及各方利益的前提下,中美是能够达成共赢的遏制全球气候变化的协议的。实际上,这还非常可能成为中美两国在近期通过紧密合作并为全人类作出贡献的典范领域。

  相关稿件
· 国网智能电网规划曝光 清洁能源成首着力点 2009-07-14
· 中海油与大同签订煤基清洁能源项目 2009-05-22
· 上海市5976台燃煤设施实施了清洁能源替代 2009-02-17
· 山东淄川农民用上清洁能源 2009-02-17
· 清洁能源或将主导下轮经济繁荣 2009-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