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亿欧元“穿”皮尔•卡丹 值吗?
    2009-07-01    胡红萍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腾中重工收购悍马的争议尚未尘埃落定,广州民企又作出相同举动,无疑会再度引发舆论的口水之争。悍马也好,皮尔·卡丹也罢,这类世界著名品牌若果真能从此成为地道的中国货,倒也能彰显中国企业家的阔绰与实力,但我认为,意义也仅此而已。
  悍马是大排量汽车,属于环境杀手型,在欧美已越来越没市场,但中国人却以驾驶这类车为荣。所以,有专家称,中国正在推行节能减排,收购这个品牌实属不应该。同样,我认为收购皮尔·卡丹的行为,也未必聪明到哪去。上世纪80年代,皮尔·卡丹时装进入中国,当时穿上它那绝对是身份的象征;但是,如今的皮尔·卡丹,几乎是中国城市街头天天“清仓大甩卖”的产品。如果真像报道中所说的那样,花2亿欧元收购这种没落的品牌,与烧钱玩没有多大区别。
  早先也有业内人士说过,中国已成了国际诸多服装大品牌群雄逐鹿的战场,皮尔·卡丹的世界影响力现在已不可同日而语,实际上这些年在时尚界基本没它什么事了。近年来,身体欠佳的皮尔·卡丹先生本人也曾多次表示,对时装界已不抱幻想。欧美企业家为什么对就近收购悍马、皮尔·卡丹之类的品牌无动于衷?一部分原因是他们也对市场前景“不抱幻想”;另一部分原因我认为是,他们自己本身就已拥有知名品牌或正在创造名牌的路上。中国的企业之所以对收购有兴趣,很大程度上是缘于“走捷径”思维——想快速成为名企。
  无论是真收购,还是虚晃一枪,收购世界知名品牌的动作本身,足以吸引世界目光,使收购者迅速走红。譬如,欲收购悍与皮尔·卡丹的两家企业,原本都寂寂无名,收购事件后,关注度就立马不同了。我想,如果是假收购,无疑会暴露出企业诚信方面的缺陷;如果是真收购,则显示出一种“懒商”行为——不通过自身努力创造品牌,而是靠重金购买品牌。
  中国的企业当前要克服的主要问题,是诚信与创新不足。而诚信加勤恳,是创造世界名牌的最基本原则。如果我们有2亿欧元 (相当于20亿人民币),还愁生产不出好的产品么?如果我们的经营之道始终以人为本,不欺骗顾客,还愁创造不了好的口碑么?遗憾的是,多年来,我们太多的企业,不从长远来考虑经营,而是将精力放在如果巧妙地对付顾客上面,并由此形成众所周知的“潜规则”。“懒商”行为,是创造不出自己的好品牌的。
  总而言之,无论是悍马还是皮尔·卡丹,这些洋品牌的市场剩余价值已经不大,我们的企业如果要收购这些已经风光不再的品牌,短期内或许能快速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销售业绩,但同时也抑制了企业的创新能力,而没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哪来的竞争力呢?潜心培育自己的服装品牌,这才是我们的企业发展的根本之策。

  观点交锋

  值得

  价格已算便宜:

  皮尔·卡丹2004年就传出准备出售的消息,当时的报价是5亿美元,去年售价已提高至10亿欧元,今年部分品牌报价2亿欧元,算是比较划算了。借船出海是捷径:
  高档服装的品牌效应十分明显,而创建一个全球知名的品牌却绝非一日之功,如果能够通过收购买到一家世界名牌,那其实是很合算的,不仅能坐收原来皮尔·卡丹的市场份额,而且会有让更多中国服装(000902,股吧)借船出海。

  产生巨大广告效应:

  收购外国品牌可以快速打响知名度,同时还获取了这些老字号的经营管理模式和销售渠道。

  不值

  顶级品牌已老去:

  进入中国多年的皮尔·卡丹现在已有些 “时过境迁”,甚至被中国时尚界评价为有点老朽、有点过气。与其他国际知名品牌相比,它的授权代工运营模式似乎更容易使品牌受到冲击,尤其是质量方面的控制,更容易让企业钻了空子,甚至会被造假者模仿。

  收购时机不成熟:

  国内纺企并不适合现在参与国际知名品牌的竞购,因为其驾驭国际品牌的能力还有待商榷,况且这个行业目前还处在恢复期,实际市场情况不是特别乐观。

  自创品牌更有前途:

  与其冒险去购买一个难以起死回生的品牌,不如把精力多用在市场研发上,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新品牌。同样的投入,完全可以在国内打造一艘知名品牌的航母,而且这样的品牌更具有我们自己的文化底蕴。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