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防商业银行惜贷的阻隔效应
    2008-11-21    作者:陆志明    来源:证券时报

  央行信贷扩张计划遭遇商业银行惜贷,一定程度上表明国内商业金融的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了,商业银行不再简单跟随央行的货币信贷政策指挥棒,而是依据自身对下游企业的信贷风险评估展开金融业务。但同时也要看到,商业银行惜贷对央行信贷扩张政策形成阻隔效应,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央行扩张信贷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甚至在执行效率方面大打折扣。
  一方面是央行极力松绑企业信贷束缚,谋求通过积极的货币信贷政策,刺激经济增速回稳;另一方面是商业银行顾及自身经济利益风险,谨慎斟酌对出口企业的信贷支持。
  据商务部日前发布的预测报告:2009年国际经济形势恶化对中国进出口的影响可能进一步加深,今年后几个月中国对美国、欧盟和日本市场的出口增长不容乐观。而商业银行也将对出口企业信贷风险给予更多的关注。
  信贷扩张遭遇商业银行惜贷,事实上这也表明国内商业金融的市场化程度已经较之以往大大提高了。商业银行不再简单跟进央行的货币信贷政策指挥棒,而是依据自身对下游企业的信贷风险评估展开金融业务。然而这也在客观上造成了央行扩张信贷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甚至在执行效率方面大打折扣。
  商业银行惜贷阻隔央行信贷扩张政策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在出口企业领域,广大中小型出口导向型企业无疑是中国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同时也是关系到中国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如果商业银行不能将央行扩张信贷支持的政策传导至企业,那么即便有再多的国家出口退税等优惠措施,也难以得到最终的保障。
  如果众多出口企业难以度过次贷金融经济危机的冲击,大面积关停并转,那么不仅会直接威胁到就业和居民收入消费的增长,同时也会对宏观经济的稳健持续增长造成冲击。简而言之,按照GDP消费、出口与投资三部类分析,如果居民收入和消费未有起色,同时出口又面临相当大的危机,那么单凭国家大力倡导公共建设投资,恐将难以独力支撑宏观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如果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即便是投资也要落实到居民消费领域才能实现对经济的长期促进作用,不通过信贷支持企业来提升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长,会对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不利。
  从微观的角度出发,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深入,海外市场需求萎缩,国际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竞争加剧,再加上前期国内劳动力成本提升和人民币汇率升值因素的综合作用,众多出口企业的生存状况遭遇严峻的“次贷寒流”。企业经营状况不佳从而导致贷款违约率的上升自然顺理成章,而原本共生共荣的银企出口型贸易融资服务业也因此深陷困境。如果商业银行不能在此关键时刻向出口导向型企业提供有力的信贷支持,那么实际上对于银企双方而言,无疑是双输的结局。
  就广东省来说,1-3季度官方公布关闭了7000余家中小企业,1-10月份出口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银行信贷支持也同样不尽人意。据广东省银监局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广东纺织大企业的不良贷款率为27.3%,同比上升2.38%。违约率的上升直接导致商业银行对出口型贸易融资更为谨慎,同时各大银行目前也未就央行进一步扩大出口信贷支持做出具体安排。
  此次国家推出4万亿经济复苏计划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拉动内需,将内需作为未来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如果仅凭公共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做大做强企业,进而普遍提高居民长期稳定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才是关键所在。更何况从目前来看,出口依然是维持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放松对出口企业的支持远未到合适的时机。
  就目前来看,商业银行应在政策支持的领域扩大对出口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同时提高信贷甄别能力。主要是对一些风险较高、市场情况较差的低端出口要非常谨慎,毕竟小的外贸企业生存艰难,如果银行不顾风险提供支持,造成的便是银行自身的风险。
  但对于具备出口转型能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企业,仍应提供足够的信贷支持,如造船业中高级游轮的市场需求依然旺盛,可以在充分评估其市场走势后,确立银行的信贷支持方向。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