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不应理解为救市
    2008-10-16        来源:上海商报

  昨日起上海再次调整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上限,今后每个家庭购房公积金贷款最高可达60万元。

  这个政策刚一出台,就有人认为,这是上海对房产市场的一种“救市之举”,虽然动静比较小,不像长三角周边一些城市那么张扬。
  而我们却觉得,这个看法恐怕属于过分敏感。放宽公积金贷款上限,是完善公积金制度的需要,是公积金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与房产市场的关系不大。同时,目前上海房产市场基本正常,似乎没有救市的迫切需要,政府对此基本也无做过多动作的必要。
  这次调整只是将每户补充住房公积金贷款的额度上限从10万元提高为20万元,金额提升不大,相对于目前动辄就是上百万一套的商品房来说,提高公积金贷款的授信额度与同等数额的商业贷款相比,所获得的利息收益甚为有限。另外,每年在缴纳住房公积金的人群中,申请公积金贷款买房的比例仅占两成,而额度上调后,总共不过节省2万多元,并不足以改变购房者是否买房的决定。因此。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所能对上海房产市场销售起到的促进作用其实是不大的。
  住房公积金是所有参加公积金的职工“共同基金”,某种意义上讲是一项互助的福利基金。所有参加者都有权享受,然而现行的公积金管理制度也确实存在使用范围过狭、使用金额过低的问题,致使不少参加公积金缴纳的市民享受不到公积金带来的实惠。
  由于大部分人没有使用公积金按揭贷款,因此历年来公积金使用的部分不多,大量资金闲置。这两年我国银行存款基准利率一直为负,因此假如没有什么收益较好的投资的话,公积金事实上是在缩水。另一方面,根据规定,住房公积金的月缴存计算方式为,职工本人上一年度的月平均工资乘以职工、单位的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之和。这几年,上海绝大部分职工的工资逐年增长,上海公积金积存总额在不断增加。当然,上海房价的增长速度则远远不是职工工资增长速度所能比拟的。
  从上海公积金总的情况来看,无论是从发挥公积金效用减少公积金可能的亏损的角度,或是从保障公积金参加者的权益角度,还是从上海实际房价角度,都有必要扩大公积金使用范围,而第一步则显然应是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
  至于说到房产市场的“救市”,的确有些地方开始救市了。继几天前南京出台救市政策,杭州也出台了相应的救市政策。
  我们说,要不要救市,首先必须明确为什么要救市,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需要救市。根据以往的经验,只有在整个经济的基本面发生巨大危机,并可能影响今后健康持续发展,政府出面救市才是适当的。而今天中国经济基本面,根据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国经济基本面未变”,根据温总理说的“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还是好的”,似乎政府还无需去救市。不知有些人和部分媒体认为“中央默认地方救市”的说法,有什么根据?
  既然房地产是一个“市场”,那么房价有涨就有跌,这再正常不过了。房地产可能确实不像普通消费类商品,它对GDP以及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比较大。但如果一座城市把它经济发展的“宝”完全或大部分押在房地产市场上,只要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有所回落、销量有所下降,就会造成这座城市经济“伤筋动骨”,那只能说明这座城市的经济结构是不合理的,经济的平衡也是异常脆弱的。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状况应该并不是这样。况且目前上海房价也只是略有下降而已,这是楼市发展中的正常表现,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对此惊慌失措。在我们看来,那些把这次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上限的政策变动理解为救市的想法,颇有些类似于股市里一天到晚在政策中寻找“题材”的短线投机者的思维。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