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办法》的出台应是希望通过将企业出口收结汇情况与海关货物比对,以甄别贸易项下的资金流入背景,保证我国出口及收结汇的真实性。无疑,这一举措意在屏蔽贸易项下的“热钱”。
看不见、摸不到的“热钱”让人猜不透来路、想不通去向,实在是个大问题。但笔者个人认为,仅从《办法》来操作管制,恐怕只能对最一般的异常外汇进出有所威慑。那些以投资形式或经由私募基金、地下钱庄等通道涌入的热钱,仍逍遥于监控网的“盲区”。 不久前,社科院有报告估测中国当前热钱规模在1.75万亿美元,形势似乎相当危急,于是,便很有些人将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种种乱象统统推给热钱。既然“管控热钱”的重要性无形中被迅即放大,自然有关部门也只得接下这个“无法完成的使命”。问题的核心在于,真有必要下如此大力气于“防堵”吗?热钱真的就那么危险吗? 笔者向来不否认,热钱的流入确实会影响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但如调控热钱的出发点是由于热钱带有“原罪”,一味将我国经济内在的种种问题,如股市震荡、楼市困局,乃至未来的中国经济减速等统统归于热钱,怕是再次混淆了风险的因果次序,不仅冤杀热钱,而且管控目的也难以达到。 先看股市。记得QFII产生于2003年7月,即便随后热钱便进入国内,但上轮熊市事实上到2005年中期才中止,其中,记得QFII买过“德隆”的“老三股”,也踩中过“业绩地雷”,一度业内都猜测“洋枪队”是“出口转内销”的“干活”。而本轮熊市纯粹是信心和比价体系崩溃所致,怪不得热钱!此外,热钱进入中国,目的至少是保本,资金性质顶多风险中性,但众所周知,敢大比例押注中国股市,却非要有相当的风险爱好不可。 再看楼市,尽管最近两年外资基金买入某某楼宇的新闻不断,但从时间分析,总让人觉得可疑,似乎外资在中国人都不看好楼市的时候还在进场。再退一步,民怨所指多是住宅价格,而热钱真要进入楼市,恐怕还是应以高端的商务楼宇为最好的标的,毕竟整租整售相对容易。而住宅项目的零售、分租交易成本都过高,由是观之,中国楼市因价格高烧而上下两难,恐怕还是由地方政府、开发商等各色“国军”承担责任比较合理。 至于说到热钱与中国经济的风险,则更是颠倒因果。热钱进来的目的是看好人民币升值,如果有朝一日夹着尾巴逃走那是因为不看好中国经济前景,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热钱和中国是完全意义的利益相关者。对待主动溜进咱自家门儿里的钱,还是想办法留下比较好。因此,笔者一直主张“招安热钱”,重在疏堵结合———下大力气于“堵”,成本无疑极高;强调“只入不出”,理想主义色彩更浓。而想办法塑造好中国制造的前景,维护好经济繁荣的形象,增强自信的同时,也提升热钱对中国的信心,最终解决这帮“没素质”的热钱“大进大出”招人烦的臭毛病,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 中国总要成为一个受尊重的大国,人民币总要成为国际货币。因此,看好中国不是热钱的错,人民币和中国资产有“粉丝”总不是坏事。关于热钱这件事,还是先摘掉“有色眼镜”,再“化敌为友”,最终让它们“落地生根”吧。
(作者系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研究中心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