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端午小长假期间,央行再次调整银行准备金率,一次性将准备金率提高一个百分点,达到17.5%的历史高位,此举有望冻结可贷资金逾4200亿。由于此项收紧政策,以及此次货币工具的使用给市场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加上高油价、越南金融风波等多重利空影响,沪深两市周二大幅下挫,截至收盘,沪指跌7.73%收报3072点,创下本轮调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前20大权重股全线下挫,尾盘近1000只股票跌停,仅25只股票上涨。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央行往往在月度宏观经济数据出台之后的几天内对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做出相应的调整,而此次银行准备金率的变化却在5月宏观经济数据出台之前。突发事件的冲击是央行时点变化的主要原因,市场流传着“滞后说”和“提前说”两种观点。前者认为4月份宏观经济数据仍然偏热,PPI创纪录的增幅明确显示经济过热并未缓解。同时,我国前四个月外汇增长2284亿美元,而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合计756亿美元。前四个月“不可解释性外汇流入”超过1500亿美元,其中“热钱”占了绝大多数,更不用说那些隐藏在贸易顺差和FDI之中的隐形“热钱”。两方面的因素叠加,央行紧缩政策出台理由充分,而5月12日发生的地震使得紧缩政策出台时间不得不推后,现在的准备金调整是既定政策的延续和推迟实施。 另一种观点认为,紧缩的货币政策的效果已经显现,农产品(000061行情,股吧)价格继续下降,5月预测CPI数据行将下滑,银行的信贷增长已得到了控制。此外,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紧张已经成为普遍情况,而“热钱”却因为稳定收益安然无恙,这种伤己不伤人的紧缩政策需要反弹。央行已经在5月调整了紧缩的政策,而此次的调整是因为越南金融危机给央行带来的警示作用,是政策的调整和提前出现。 两种观点,前者认为央行应该会出现进一步的紧缩政策,不只是准备金率的调整,价格型工具利率的调整才是紧缩政策的终极手段。后者则认为宏观经济已经不能承受进一步的紧缩,过热的背后隐藏着产出衰退的风险。此次准备金调整大大释放了加息的压力,进一步的紧缩政策出台放缓。 片面的将此次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看作是提前还是延后都不能全面解释,而进一步紧缩政策的出台更是不能由此做出判断。首先,宏观经济并未到达拐点,过热现象仍然严峻,而地震灾后的重建扩张效应料将进一步推高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在热钱涌入无法解决的情况下,信贷规模的减少是必然的选择。越南的教训已经告诉我们,即使资本项目对外封锁,负利率仍是危险之源,危机可能会以国内通胀作为起点而爆发。所以紧缩仍将是今年货币政策的主题词。 最后,由于加息可能带来的股市、房地产危机和热钱进一步涌入,央行对于加息政策慎之又慎。从现在的国际环境来看,通货膨胀已经取代了次级债成为全球的一时公敌,美国停止了减息政策,而欧洲正处于加息周期,与世界各大经济体同步加息是与时俱进的合理选择。 在此次准备金率调整之后,无论是大、中、小型金融机构都已经捉襟见肘,面对准备金缴款期限临近和大盘IPO的特批,流动性紧张愈来愈严重。此次准备金率的调整短期回收了部分流动性,缓解了加息的压力,但从长期来看,准备金率已经用至极限,下一步紧缩将会以加息为突破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