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与美洲银行的交易让国人痛心,秋后算账式的贱卖论甚嚣尘上。在美洲银行赤裸裸的赢利数据面前,为贱卖论辩护的人应该闭嘴。我们现在应该关注的是贱卖的实质,其实质是维持现行金融格局、避免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破产被迫交学费。 美洲银行大获其利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建行5月27日发布公告,美洲银行将行使认购期权,在6月5日前向中央汇金公司购入60亿股H股,交易价格是2.42港币,而建行H股当日收盘价为6.65港币,折价率高达63.60%。 2005年6月17日,建设银行与美洲银行订立投资协议及战略性协助协议,获9%股权;同年8月29日,作为建行大股东的汇金公司又与美洲银行订立股份及期权收购协议,再获最高19.9%股权。美银持有建行191.33亿股的成本不超过240亿港元,以目前6.7港元的价值计算,这部分股权市值为1282亿元,在股权投资上美银目前账面赢利为1042亿元。如果美银增持至19.9%,理论上可以增持的股份达到273.71亿股,若以2.52港元的行权价计算,按照公告当日收盘价计算,这部分的账面赢利可以达到1100亿元以上。美洲银行还可以通过抛售过解禁期的旧股低价吸股,进行无风险套利。 让人胸闷的是,美洲银行是在桌面上公开获利,完全符合契约。明知是个圈套,还不得不钻,世界上最痛苦的买卖,莫过于此。中国银行业贱价出售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首先,缺少话语权,缺少话语权的结果是缺少定价权。我国国有控股大型银行上市之前处于破产边缘,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与国际投行不屑一顾,银行界人士低声下气到处找战略投资者,因此以上市前的净资产定价成为准则。美洲银行初次入股建行的价格仅比建行每股净资产高15%。 其次,对于引入外资行进行战略性改革过于乐观。按建行招股书中的披露,建行与美洲银行曾签订独家协议,美洲银行在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及管理等7个领域向建行提供战略性协助,并为此向后者派驻约50名人员。此外,过去两年多来,围绕建行的发展战略,美银和建行共启动26个协助型项目。 但19.9%的股权不足以让外资银行花大力气倾囊相授,金融业的开放使外资行直接在中国境内开设法人行更加划算。虽然美洲银行承诺不在中国开展业务,但实际上在暗渡陈仓。双方合资成立的信用卡公司有望近期在上海开业,双方按照75.1:24.9的比例出资设立的建信金融租赁公司已经成立。对于美洲银行而言,一旦金融业放开,在中国的信用卡与金融租赁市场就能有广阔的立足之地。 第三,对上市之后中国经济与金融业的发展能力估计不足,双方在协议中约定,美洲银行最终的行权价将不低于当时建行每股账面值的1.2倍,可见,有关方面对于中国本土金融的发展没有信心。有关方面当时显然认为建行发展能力堪虞,他们以内部人的身份给建行的股价定了性。 第四,通过廉价出售股份,有关方面希望借美洲银行之船使建行扬帆出海,进行海外业务布局。2006年8月,建设银行公布收购美银亚洲100%股权,作价97.1亿美元,相当于美银亚洲2005年年末净资产的1.32倍。通过持股美银亚洲,建设银行完成在澳门、香港、澳大利亚的布局,同时拥有保险、证券、银行等全业务,海外零售银行业务获得长足发展。建行可以以此为借口,认为自己与美洲银行之间是公平交易。但建行出售母公司股份与美银出售战略调整的非核心资产价格相当,很难说是笔公平的买卖。 美银得到大利,建行说自己同样获利多多,而代表财政持股的汇金也获得了不菲的收益。那么,谁受损了呢?成本由谁承担了呢?全体纳税人。他们承担了核销建行呆坏账的成本,使建行股价有了起飞的平台;所有其他以高价买入建行股份的股东,一旦建行的财务数据出现风吹草动,他们就得作好兜底的准备。另外承担隐性成本的是所有不能进入金融行业的国内资本,他们没有市场参与权。只不过,这些损失如此隐蔽,以至于大家以为损失并不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