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表面看来变化很大,实质没有任何改变。 上证所5月28日出台的
《大宗交易系统专场业务办理指南(试行)》,其本质就是一场朝三暮四的游戏。 大宗交易的短期好处很明显,不会对二级市场的价格形成冲击。因为申报受理时间为每个交易日15:00-15:30,申报价格在当日竞价时间内已成交的最高和最低成交价格之间确定。大宗交易方便战略投资,投资者可以通过批发价和佣金折扣获得实惠。大宗交易类似于我国特有的做市商制度,对于建立批发市场、提高要约收购的市场效率有好处,也使交易信息更加透明。 但大宗交易无法从根本上缓解大小非解禁压力。新规的目的是为了活跃大宗交易市场,增加合格投资者,降低合格交易者的门槛,改大宗交易“一对一”为“多对多”。但是,不管是“一对一”交易,还是“多对多”交易,大宗交易市场再活跃,也不能改变如下事实,即通过大宗交易获得大笔股权的投资者最终还是会通过二级市场实现利益最大化。不管中间利益怎么分配,利益链条上增加了多少受益者或者风险共担者,二级市场的投资者还是最后的扛鼎者。大宗交易平台的惟一作用,是延迟二级市场承压的时间,而不会彻底消除二级市场的压力。上证所新规没有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并且,中间交易成本越高,在二级市场的获利要求也就越高。 从监管层到交易所,本应该成为资本市场的定海神针,现在却像修补匠,既害怕担上反契约、反市场化的罪名,又意识到大小非解禁对于二级市场的冲击将如洪水冲堤,不得不防——理论上暧昧不清的后果,是行动上的动辄得咎。监管层根据市场情况一步步调整,如同在钢丝上舞蹈,用力甚勤而收效不大。 一个新的名词“过桥减持”,显示大宗交易市场“股托”出现,将新规的尴尬表露无遗。证监会规范大小非减持新规颁布以来,沪深两市合计共发生大宗交易78次,成交量合计12734.6万股,成交金额23.432亿元。工商银行(5.92,0.01,0.17%,吧)、中国人寿(30.02,0.23,0.77%,吧)、中国神华(49.95,0.82,1.67%,吧)等“新老划断”后IPO上市的大盘蓝筹股,大宗交易也十分活跃。工行、平安等9家实际成交,中石化、招行等4家亦有买入意向单。无论蓝筹股还是中小板上市公司,都成为“股托”的消费者。得到好处的是交易撮合者等中介机构,各类券商成为最大受益者。其他机构还包括保证金的托管方,下限100万的保证金绝对不是小数目,这些保证金在短期拆借市场可以大获其利。 中国的资本市场需要形成对大是大非问题的共识,而不是以政策试错的方式进行成本极高的市场矫正。大宗交易市场有好处,但无法解决大小非难题。要从源头上解决解禁问题,只有以下办法。 一、管理层出台一揽子方案,明确宣布大宗交易作为战略与财务投资者的平台,是一个特设的批发市场,批发市场有自己的定价方式与市场规则,将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彻底隔绝。 二、通过人大讨论建立修正案,将最大部分限售股国有控股部分的70%以股权的方式分发给所有国民,剩下的30%作为黄金股,明确宣布不能在二级市场有超过一般股东权利的否决权。从根本上改变国有股的性质,国有股不是二级市场的争利者,而是国企上市公司红利的分享者与上市公司的监管者。如此国有股股东有了长期的信托责任,分享红利可以使他们更多地关注上市公司的基本面,而不会把主要精力放在二级市场的高抛低吸上。 三、出台正面的激励制度,鼓励战略性股东长期投资,使具有信托责任的企业家而不是投机者控股上市公司。 上证所之所以出台新规,既有减轻大小非解禁的压力的考虑,恐怕也有一揽子做大批发市场,在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建立防火墙的考虑,对后一目的有关方面不便明言,只能步步推进。大家心照不宣摸索前进的结果是,大小非股东噤若寒蝉,使用过桥减持法越来越多。这不能视为管理层与交易所的新规已经发挥了作用,恰恰相反,目前语焉不详的新规使有关投资者的行为越来越投机,投机的隐蔽性越来越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