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纤大鳄”现形揭穿整合谎言
福建升汇集团“畸形做大”调查
    2007-03-07    本报记者:项开来    来源:经济参考报

  春节前夕,位于福州软件园内的升汇集团总部大楼被福州市法院人员贴上了封条,目前司法机关正对其涉嫌虚报资产、掏空并购企业等行为展开全面调查。至此,号称资产过百亿元、在5省大肆收购国有大中型纺织化纤企业的“化纤大鳄”正式倒闭。有关人士认定,被其收购的多家企业因此陷入困境,超过10亿元的银行贷款将难以收回。
  编织产业整合神话“降服”地方政府、廉价收购老国企,控股上市公司、变现资产或向银行抵押贷款,并通过不法手段流入个人腰包,这就是升汇集团“畸形做大”最终倒闭的路径图。

6年资本神话1750万元变100亿元

  在福州软件园内有一幢依山而建的大楼,这就是升汇集团的总部。3月6日上午记者在这里看到,曾有上百员工上班的升汇总部已是门可罗雀,宽大的玻璃门被贴上了法院封条。透过紧锁的玻璃门,人去楼空的杂乱场面清晰可见。
  “以前最多有几百人上班,现在全走了,据说是个骗子公司,欠了很多钱”,软件园的一名保安告诉记者。
  被称为骗子公司的升汇集团的创始人陈永妃是闽西永安市人,最早在当地经营一家小贸易公司。1999年,陈永妃参与永安纺织厂的破产拍卖后,成立了永安升汇纺织有限公司。2001年,陈永妃介入了厦门市两家纺织国企的重组,还因此获评“2003年度福建经济人物”,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升汇公司先后又入主了安徽裕中纺织股份公司、丹东化纤集团、湖南金迪化纤有限公司、辽宁锦化集团等多家纺织化纤行业的重量级老国企。几年内,就成功控股了2家上市公司,托管1家三板上市公司,拥有100余家下属企业,职工超过2万人。无序收购加速了升汇资产的扩张。公开资料显示,集团总资产2003年达50亿,2004年扩大到69亿,2005年100亿。这样的资产规模,在当时福建民企中名列第一。从1750万元收购永安纺织厂,发展到控制百亿元资产,短短6年时间内,陈永妃演绎了一个令人咋舌的资本神话,并登上了 “2005年胡润中国富豪榜”。
  升汇“降服”一个个地方政府的是其宏大的产业整合计划。升汇集团宣称,要用先进的升汇模式“整合国内纺织行业”,并描绘出动人的10年发展前景。升汇集团还特别聘用了一帮专家学者,打造了一套“中外兼融”的管理理论,大肆吹嘘“升汇特色”的运作模式:关系重于要素、模式重于事实。就是这样一套看来近乎荒谬的说辞,竟让升汇一路披靡。陈永妃等人每到一地,地方领导都敬若上宾。

“空手套白狼”掏空并购企业

  升汇专门收购经营困难的老国企,因此在业内被称为“专吃烂苹果”,而这恰恰是其“做大”的诀窍。这些老国企一般都有较多的土地和固定资产,负债也较多,一评估都是负资产,在地方政府眼里是包袱。对升汇来说,不用拿出多少真金白银,地方政府也乐意相送。
  2003年6月,升汇收购东北地区一家大型化纤集团,最后的成交价是1650万元。一位了解底细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当时评估是负资产,最后以1650万成交,看起来是溢价收购,这样国资部门的审批关就好过。其实已经与地方政府达成协议,1650万元事后返还,升汇并没有掏钱”。
  升汇采取最多的是承债式收购,即将应付款项以债务形式先承接下来,暂时并不支付现金。2003年升汇集团与湖南省有关部门达成协议,并于2004年9月收购了湖南金迪化纤有限公司这一国有中型企业。按照双方达成的“优惠”的股权转让款支付约定,升汇只需付给湖南省国资部门1.5亿元,而且是每年两次分10年付清。
  升汇入主每一个企业后,都要“重建架构、再造流程”,其中关键一步是将财务权收到升汇总部,从原材料购买到日常的资金使用,都必须通过总部调拨。这样每个企业只相当于集团的一个生产车间,资金牢牢被总部把握着。
  升汇内部的员工告诉记者,升汇用最低的投入维持生产,根本不兑现收购前增资扩产的承诺,想的都是如何变卖资产。据介绍,升汇收购的企业不少当年就实现了盈利,靠的就是变卖企业的生产设备。2006年12月,上市公司丹东化纤发布公告称,中国证监会对大股东占用公司资金问题正在进行调查。升汇入主丹化集团后,以大股东的优势间接控制了上市公司,通过对财务权的控制,将企业资金“抽干”。专业人士分析认为,丹东化纤被占用的资金在5亿元左右。

坑了企业 损了银行 富了个人

  虽然陈永妃是升汇集团董事局主席,但对资本运作的一套并不熟悉,而躲在其身后的CEO梁健才是升汇一系列掠夺行为的“操盘手”。一位接近梁健的内部员工说:“在资本市场摸趴几年后,梁健等人发现,与掏空国企相比,银行的钱才是最好赚的。”
  升汇集团在入主湖南金迪后,不仅没有掏出真金白银,而且还将该公司一块地抵押给了银行。升汇在中国银行厦门分行共贷款5亿多元,2006年下半年,被中国银行厦门分行提起诉讼。由于关联担保,湖南金迪、安徽裕中、丹化集团等多家企业也都成为共同被告,被升汇拖下了水。另外,中国建设银行湘潭市支行、丹东市一家商业银行也将升汇告上了法庭。据估算,升汇在各地的多家银行的贷款超过10亿元,随着升汇的倒闭,银行的损失将难以避免。
  值得一提的是,银行在升汇做大过程中扮演了特殊角色,可谓“成也银行、败也银行”。银行贷款的鼎力支持,曾助长了升汇“跑马圈地”的底气,而最后正是银行的纷纷起诉,引爆了其财务危机。厦门国家会计学院的一位研究人士说:“纺织化纤本是微利行业,可升汇的资产一年几十亿地增长,升汇做假账在资本市场广为知晓,银行专业人员也一眼就可以看出其中问题。但大笔钱还是贷出去了,其中的猫腻又有谁人能知。”
  升汇集团变现企业资产、抽走流动资金、从银行骗取的贷款都哪里去了呢?这位知情人说,一是通过关联账户进了几个股东的腰包,二是用于收购过程中的“行贿成本”,三是由高层管理人员挥霍。
  在升汇集团内部有个太平洋创业投资公司的离岸公司,占集团20%的股份,该公司股东正是集团4名高管人员,每年都从所谓的“利润”中分红,大笔资金“合法”流进个人口袋。一位员工说:“由于是离岸公司,这几个人并没有出多少钱,相当于入了干股。”
  并无多少实力的升汇在“攻关”上却是不惜成本。升汇的股东和高管分别具有国企、银行、证券、政府部门的背景,在升汇集团,竟有多名地方经贸委领导出身的管理人员。升汇集团对被收购企业所在地政府官员的来访,历来以最高规格接待。“可以说,来过一次福建就是升汇的人了”,升汇的一位员工说:“一个从事收购业务的中层管理人员,一年的招待费就有几十万,送礼都是寿山石等高档工艺品,还有2万多元的劳力士手表。如果是公司几个高层出马,手笔还更大。”

  相关稿件
· 代表委员呼吁清理培训中心 2007-03-07
· 转基因技术产业化:路还有多远 2007-03-06
· 我国科研经费水分大 2007-03-06
· 农业税免了,农民负担因何仍反弹 2007-03-05
· “变味”的政府采购 2007-03-05